案例二 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

案例二 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

ID:39997238

大小:4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16

案例二 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_第1页
案例二 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_第2页
案例二 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_第3页
案例二 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案例二 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案例二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l主要观点参考:葛云松’s(附件1、2)l案件总结可参考附件3,附件3体例清晰l第六部分所涉知识体系同样参考附件3l于老师:传统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的冲突【二次整理】关于本案的分析思路1、论述悬赏广告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的合同之债【悬赏广告的效力问题(应然与实然)】2、论述合同成立的要件已具备(主要针对:有要约与承诺,不违背社会公德——依法)3、原告履行了义务,被告应该履行其给付义务。4、第三人(民警)的行为与职责无关5、两被告之间的关系(两个独立的要约引

2、发的问题)一、案件进程本案经过一审二审,一审原告败诉,二审原告胜诉,最终以双方达成协议(调解)告终。二、所涉法理(一)悬赏广告的性质1、涉及到悬赏广告效力问题→悬赏广告性质的诸种学说(单独行为说or契约说)2、单独行为说认为,悬赏广告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单独行为),仅依广告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但它是一种附停止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指定行为的完成是此法律行为发生效力的条件。3、两种学说的区别:如果完成指定行为的人没有与合同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或者行为人在完成行为时不知有广告之存在,若依契约说

3、,相对人没有进行有效的承诺,合同自然无法成立,广告人不发生给付报酬的义务;若依单独行为说,则进行指定行为属于事实行为,不要求相对人有民事行为能力,也无须知道广告的存在,只要完成指定行为就可以使悬赏广告的内容发生效力。(实际上持契约说的学者也常常认为,在这些情况下契约仍然成立,只不过成立方式比一般契约特殊一些而已。这种契约说与单独行为说在实际效果上几乎没有区别。)4、4根据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原则,债权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自由约定,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即使

4、就具体的种类法律未设规定,合同亦为有效。单独行为(单方法律行为),由于依单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与他人的法律关系,所以通说认为,除非有法律明文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有特别约定,否则不能成立单独行为。5、合同的成立要件主要是意思表示的一致,即有要约和承诺。要约虽一般是向特定的人发出的,但若符合条件,虽向不特定人发出,也可成为要约。6、行为人如果知道广告存在并依其指定完成指定行为,行为本身就是对于要约的承诺,属于理论上所说的意思实现。在我国可以认为悬赏合同是一种无名合同。抽象地来看,单独行为说优于契约说。

5、将来立法时,应采单独行为说为好。7、一审法院未考察此问题,而是关注是否真实意思表示问题;二审中,法院认为悬赏广告行为是要约,原告完成广告中指定的行为是对广告的承诺(契约说)8、葛云松:但是,对于本案,法院不应当采用单独行为说(从公平原则出发?——广告人的目的已经达到,却不负给付报酬的义务,衡之于理,显然不公平)(二)悬赏合同的内容是否违背社会公德/无因管理的拾得人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问题1、失主与拾得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悬赏合同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同时存在于当事人之间。双方都可以选择其一来主张。如果原

6、告以无因管理为理由要求被告给付报酬,被告有充足的理由抗辩,可拒绝给付报酬。但现在原告是以悬赏合同为理由提出给付报酬的要求,那么虽然根据物上请求权的关系或无因管理之债,失主没有给付报酬之义务,但这不是有效的抗辩理由。被告的抗辩必须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即必须说明悬赏合同本身的效力没有发生。一审判决以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的规定为理由,认为原告应当无偿返还,这是不正确的。2、悬赏广告的内容与社会公德①悬赏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合同的有效要件(yes)②一般悬赏广告的内容并不违反社会公德。但在本案中还需要在

7、另外一个方面考虑社会公德问题:原告在拾包13天后才与失主联系。③当事人之间在悬赏合同成立前的其他法律关系,会通过一定的方法影响悬赏合同的效力。但这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即通过关于社会公德的规定。④如果拾得人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就构成无因管理,但仅须对因其故意造成的失主的损失负责。所以,即使拾得人因为过失迟延通知失主、返还标的物,只要不是出于故意,连一般的债务不履行行为也不构成,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时悬赏合同的内容当然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的问题。3、对悬赏寻物的一般社会观念进行分析。遗失物品,是失主

8、不谨慎所致,通常认为将面临灭失或被拾得人隐匿的极大风险,对于失而复得的期望通常不是很高。在获得返还时支出的报酬不能算作失主的一种不幸的损失,而是看作要获得遗失物的返还所必须的正常支出。4但如果因为此种故意的迟延致使失主受到其他损害,这些损害应当认为是由于拾得人的不履行无因管理之债的行为造成的,应当赔偿失主的损失。4、所以,被告的主张要成立,首先要对于真意保留进行举证。意思表示的形成,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因为有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内心需求,即形成进行某种行为的动机;第二,因为有此种动机,使当事人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