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ID:40180523

大小:4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24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_第1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_第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_第3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_第4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

2、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请举两例宋朝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  2.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4141万人  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4531万人  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1690万人

3、  材料三\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请回答:  请你将材料一中的A补充完整。(1分)  (2)指出材料二表格中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呈现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与当时的亚洲国家进行密切文化交往的两例史实。说说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3分)  3.整顿吏治事关国家长治久

4、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自班固《汉书》卷一九《九官公卿表》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

5、,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名称。(1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出  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的史实依据。(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并指出上述三位皇帝加强吏治的根本目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古代中国整顿吏治对当前反腐倡廉的启示。(1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6、 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请回答:  (1)你知道文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吗?它是哪两个政权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6分)  (2)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你的看法是怎样的?(8分)  (3)评价历

7、史问题应该科学而全面,我们经常会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我国古代什么时期哪一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这一思想?(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图2  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yù)《萍洲可谈》  材料三渺茫之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四那时候(南宋),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外国商人都愿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