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

ID:40233110

大小:3.20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7-27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_第1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_第2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_第3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_第4页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著作作者类别内容影响明代三大科技巨著温馨提示:依据下列表格自读课文,独立查找表格中的内容并背诵,如有疑难,做出标记,等待合作解决。新课讲授材料研读: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他在书中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明长城和北京城温馨提示:结合下列两幅图片,阅读并记忆课本内容,以导游身份向

2、大家介绍“明长城和北京城”。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长城凝聚着古代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奋智慧、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被是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类别人物时间著作主要内容意义地位长篇章回体小说戏剧小说和戏剧温馨提示:依据下列表格自读课文,独立查找表格中的内容并背诵,如有疑难,做出标记,等待合作解决。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

3、事,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知识链接任选一幅图片,向大家介绍一下与之相关的作品。返回主界面课堂小结明朝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1.政治:国家统一安定,君主集权空前强化,思想

4、禁锢不断加强。2.经济: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发展。3.阶层:市民阶层兴起,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三大总结性科技巨著长城和故宫三大长篇章回体小说戏剧返回主界面1.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农耕织布炼水银、朱砂A.《水经注》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C课堂演练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C.东起

5、嘉峪关,西至山海关D.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D3.下列根据民间故事创作的描写神魔虚幻世界的长篇小说是()A.《水浒传》B.《三国演义》C.《西游记》D.《红楼梦》C4.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