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第一章节

中哲史第一章节

ID:40239889

大小:779.00 KB

页数:89页

时间:2019-07-28

中哲史第一章节_第1页
中哲史第一章节_第2页
中哲史第一章节_第3页
中哲史第一章节_第4页
中哲史第一章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哲史第一章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史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生选修主讲包也和yhbao@bfsu.edu.cn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哲学发展史》任继愈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人民出版社《中国哲学史》郭齐勇高教社《中国哲学智慧》向世陵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课程公用邮箱byhzzx@sohu.com密码:567890每章课后课件发此信箱,请及时下载3第一章绪 论什么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中哲史诸阶段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方法4首先

2、一起讨论“什么是哲学史?”为什么值得“讨论”?因为什么是哲学史的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讨论过,到了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又掀起讨论的高潮。总的说来,就是对50年代讨论的结论不满意,希望能得出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结论。现在不讨论了,消沉了。当然偶尔也有零星的文章谈及,未能得到公认。5一、哲学史定义的几种不同表述介绍讨论动态“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大部分国内教材“哲学史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发展的历史。”前苏联学者亚历山大洛夫“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的胚胎发生与发展

3、的历史,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日丹诺夫代表苏共中央意见的定义6我国关于哲学史的定义,在上个世纪50年代很明显地受前苏联的影响。1947年前苏联召开西欧哲学讨论会,审议学者亚历山大洛夫的《西欧哲学史》,讨论很自然地将问题集中到什么是哲学史上去了。由于苏共(政治)的介入,压制学术自由,亚历山大洛夫的这一定义遭到许多人的批评。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学者日丹诺夫,则代表了苏共中央的意见。7我国解放后,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对哲学史的讨论也就有了可能。1957年在北大召开讨论会,受苏联影响很大,许多人赞同日

4、丹诺夫的观点,也有个别人很可贵地提出异议,认为此定义不科学,不全面。这两位了不起的学者就是任继愈(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和韩树英(原中央党校副校长)。8日丹诺夫的定义不错,但需要补充两点:即还应包括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日丹诺夫的定义光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不够的,还应讲两者之间的统一,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总的看来,任继愈的观点也只是为了完善日丹诺夫的定义。任继愈认为:9韩树英提出“哲学史就是认识史”可以看出韩树英的这个观点与亚历山大洛夫的观点相似。后来有学者考究韩树英之所以敢于提出这个观点

5、,而且在那样的背景下并未挨整的原因,是因为列宁的《哲学笔记》俄文版第四版中有相关论述。10关于什么是哲学史的讨论不了了之。文革结束后,学术氛围宽松了,又有可能讨论什么是哲学史这一问题了。苏联1977年再版了《列宁全集》即第五版。对韩树英非常不利,因为取消了原来的那段话,理由是原来的是排版错了,列宁并未说过这话。但仍有相当部分学者仍坚持“哲学史是认识史”的观点。11“哲学史是人类反思的历史”冯友兰12我们应如何评价亚历山大洛夫与日旦诺夫两人分别对哲学史下的定义?13相对而言,我认为日丹诺夫所下的定义比亚历山大洛

6、夫的好一点。理由在于:亚历山大洛夫和韩树英的定义并没将哲学与其它学科发展史区别开来,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都可以说成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发展史。光说哲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似乎太笼统化了。甚至有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的错误之嫌。即用哲学代替各门具体科学。14而日丹诺夫的定义则抓住了哲学本身的本质和特点,或叫特殊矛盾。因为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时我们知道首先应抓其特殊矛盾。所以相比较而言,日丹诺夫的定义较准确,有一定的道理。同样以冯友兰为代表的“哲学史是反思的历史。”的提法也太笼统,理由同前,人类

7、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反思。15至于韩树英拿列宁的一个笔记作为立论的依据的方法,我比较反对,相信同学们也不会同意。这种方法不牢靠不可取,哪怕这个笔记是对的。16总而言之,到现在为止,什么是哲学史还没有一个更为准确的,能为人们所公认的定义。以上我们介绍的是关于什么是哲学史的讨论情况。17中国哲学史中“史”的概念意味着中国哲学智慧的重心应定位在中国古代,亦即中国传统社会的哲学思辨,它要求揭示中国社会在保持其完整独立的社会形态时成型的理论体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我对什么是中国哲学史的看法:18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8、,不但可以增加我们对前人智慧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加深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触发我们的创造性的灵感,以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召唤。19“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自“五四”以来才建立,过去西方不承认。最早的中哲史是由“五四”运动的主将胡适写的,只写了诸子百家,其学生冯友兰写了《中国哲学史》,九十年代又出了六卷本。20思考: 西方人为什么不承认中国有哲学史?21以什么为中心(标准)看中国哲学?我认为过去对中国哲学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