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

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

ID:40265276

大小:63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29

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_第1页
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_第2页
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_第3页
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_第4页
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杜牧选择了“东风助周郎”的史实。可见文学创造的主体能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桥。”在叙述历史时,诗人还发表了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可见

2、,作家对具体课题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反映对象的。有相关背景资料得知: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对创造客体的选择上沈从文《边城》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对社会传统美德的讴歌曹雪芹《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轴心揭示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鲁迅《阿Q正传》以阿Q的病态人生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孟郊《游子吟》)“我在写《家》的时候,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巴金客体“主观化”---主体始终受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规定和制约诗歌——宋词——元曲——小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红色经典文学(文革时期)——“伤痕文学”(文革后)——“改革文学”(改革开放时期——网络文学等小结:①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

4、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的特征。②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总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是客体的“主体化”,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的产品。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1.客体即“自然说”(泛指社会生活)2.客体即“情感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