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过程论

文学接受过程论

ID:40265951

大小:1.06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7-29

文学接受过程论_第1页
文学接受过程论_第2页
文学接受过程论_第3页
文学接受过程论_第4页
文学接受过程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接受过程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六章文学接受过程论㈠认识过程所谓期待视野,指的是接受者心理上既成的结构图式。期待视野既存在于文学接受之先,又存在于文学接受的过程中。它的作用,是让接受者对于作品中的情节发展、意脉延伸、典型成长等动态因素有所冀盼、有所猜测。总的看来,认识过程可依其与特定文学接受行为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存在于文学接受发生之前,包括相关知识的积累、期待视野的形成等。第二阶段与文学接受同步,包括作品意义的破译、期待视野的满足或受挫等。第三阶段是作为特定文学接受行为的延续而发生的,包括作品意义的阐发、期待视野的更新。⒈预备阶段:定势所谓定势,指的是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

2、趋势。定势有运动定势、知觉定势、思维定势等类型,对文学接受影响最大的是思维定势,表现为认识过程中所作的信息加工准备,其关键是接受者能否根据文学信息的特征从事接受。在文学接受中,人们所持的心理定势主要有实用型与鉴赏型两种。从唐人诗歌研究酒的行情,就是实用型心理定势的表现。由于忽视文学信息的虚构性,实用型心理定势经常导致谬评。鉴赏型心理定势则尊重文学信息的固有特征,力图按照美的规律对文学信息进行再加工。它是对创作者所显现的文学水平的肯定,也是对接受者自身能力的肯定,由此而产生的便是文学快感。⒉同步阶段:理解从认识的角度看,文学接受中的理解是创作者以外的其他人在观念中破译文学信息的过程,所面临的

3、基本矛盾是奇与平、正与谬。所谓“奇”与“平”的区分,关键是接受者的记忆系统中有否足以破译文学信息的密码本。记忆系统包括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和逻辑记忆三个子系统。文学信息的新颖性和可理解性是辩证的统一。这一矛盾本来是对接受者而言的,但由于反馈的作用,创作者也不能不考虑这一问题。通常所能采用的是折衷方案,即根据预定的接受者的性质,力求奇与平兼顾——新奇而不奥僻、平淡而不肤浅。这样,对于接受者来说,作品内容始终兼有一定的清晰度和模糊性,雾里看花,水中观月,若即若离,玲珑凑泊。若能平中见奇、奇中见平,自然最佳。所谓“正”与“谬”,指的是接受者是否准确地把握了作品的寓意。照传统的观点,这种寓意是由作者

4、赋予作品、等待读者去发掘的。为了让接受者有踪迹可寻,作者经常给予读者某种提示,这些提示对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通常是有益的。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如怕给自己惹来麻烦等),作者有时又制造出种种烟幕。不论是哪种情况,要想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寓意,必须将作者的提示与作品的内容加以对照,深入思考。无根据地“对号入座”,很可能会产生误解。这种误解是不少文坛纠纷产生的原因。当然,“正”与“谬”只是一种简单的区分。由于“形象大于思想”、读者又各取所需等原因,对于同一作品存在诸多解释是常见现象。这些解释往往是可以并存的,迨所谓“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必须指出的是:目前有些学者倾向于淡化作者、突出读者

5、。对于他们来说,作者不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社会角色,更不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仅仅是一种功能。作品一经诞生,便具有独立性。从这样的观念出发,便无所谓固定的、由作者赋予的寓意。文学接受中的理解,关键变成如何以文为镜、体味人生。这就牵涉到阐发问题。⒊后续阶段:阐发对文学信息的阐发原则上有两种做法:其一,将文学信息返回创作环境,从创作者与其日常伴侣、预定接受者、相关创作者的相互关系阐发其内涵,这是确证的做法;其二,将文学信息引申到接受环境,从接受者与其日常伴侣、所认定的创作者、相关接受者的相互关系阐释其内涵,这是确认的做法。虚与实、诚与伪虽然不能被确证,却可以被确认。采用确认的做法时,不

6、是将文学信息与创作者及创作环境作比较,而是和接受者的主观世界以及接受环境的实际状况作比较,凡相符合者即为真实、真诚,凡相背离者即为虚假、虚伪。就文学题材而言,创作者是单个人或少数人,所拥有的是局部经验;创作者所面对的是大众(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或者大多数人具备变为接受者的潜在可能性),后者所拥有的是整体经验。因此,作品的虚实呈现为局部经验与整体经验的对立统一关系。至此,我们可以对确认和确证作一综合比较:确证代表了还原倾向,具体做法是力图将文学作品置于它们所由产生的情境中去,重中之重是弄清文学作品的真实作者与预定读者、版本的本来原貌、创作环境的关系。确认代表了再造取向,是读者以一定形式占有文学作

7、品、并烙上自己的印记的过程,是读者破译文学信息、并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过程。在上述两种取向之外,还存在旁推的可能性,即通过文学接受加深对生活中的其他人物或事物的理解,或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六经注我”式的解读。在文学接受史上,由于解构主义的出现,确认、确证与旁推的界限趋于混淆,阐发变成了追求愉悦或极乐的文字游戏。但文学接受中的阐发本身并不是纯粹的个人心理过程,而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