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心理分析

公众心理分析

ID:40270948

大小:114.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7-30

公众心理分析_第1页
公众心理分析_第2页
公众心理分析_第3页
公众心理分析_第4页
公众心理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众心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一、知觉概念: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也就是说,在主体脑中出现了这个事物的整体映象。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而思维又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其获得一  定的意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㈠.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偏见(多选)  1.知觉的选择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人们从许多事物中自觉地或不自觉的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选择性受客观及主观因素所制约:  ⑴客观因素:(多选)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③对象

2、的组合  ⑵主观因素:(多选)①需要和动机; ②兴趣; ③性格; ④气质; ⑤经验知识  2.知觉的偏见: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名词解释)    .产生偏见的几个方面:  ⑴.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名词解释)⑵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  ⑶晕轮效应:一种片面的知觉。⑷定型作用:(刻板印象)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    3.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  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它既

3、有积极的定向作用、推动作用、稳定作用,也有消极的妨碍作用、惰性作用、误导作用。研究公  众的各种心理定势,是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依据。)  二、需要与公众行为  1.需要: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2.1943年,(美)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并于1954年在其名著《动机与人格》中作了进一步阐述。    3.需要的五个层级:(多选)  ①生理的需要; 这是人类为了维持其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也是需要层次的基础。  ②安全需要; 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之后,他就想满足安全的需要。  ③社交的

4、需要; 当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得到相当的满足后,社交的需要便占据主导地位。  ④自尊的需要; 当一个人开始满足归属感的需要以后,他通常不只是满足做群体中的一员,而且要产生自尊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当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成为第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  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要,它是一种"希望能成就他独特性的自我的欲望,希  望能成就其本人所希望成就的欲望"。    4.优势需要决定行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名

5、词解释)  (当优势需要获得满足后,它的动力作用随之减弱,高一级的需要才处于优势地位。)  5.论述:马斯洛认为,由于各人的动机结构发展的状况不同,这五种需要在体内形成的优势位置也就不同,但是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高 层次的要求获得满足而自行消失,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而已。此外,当一个人的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都能满足时,他往往追求高 级需要,因为高级需要更有价值,只有当高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具有更深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但是如果满足了高级需要,却没有满 足低级需要时,有些人可能牺牲高级需要而去谋取低级需要;还有些人可能为了实现高级需要而舍弃低级需要。  要争取公众的支

6、持就必须满足公众的需要。公众的行为往往同时受多种需要的支配,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 的、起主要支配作用的“优势需要”。公关人员应该把这—点作为制定公关政策的依据,并作为评估公关效果的标准之—。  三、态度与公众行为    1.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影响,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 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2.态度的结构:①认知(是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②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

7、的情感体验。在态度中具有调节作用)  ③意图(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的外显因素) 【行为以态度作为内在动力】    3.态度的特性:①.态度的社会性;②态度的针对性;③态度的协调性;④态度的稳定性;⑤态度的两极性;⑥态度的间接性    4.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分为两种:一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量的改变)二是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质的改变)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  ①社会因素②团体因素③宣传因素④个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个性心理特征)⑤.态度系统特征因素【总之,态度的形 成和改变中上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结果。客观因素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