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山行》(语文教科五四学制三上)

【教学设计】《山行》(语文教科五四学制三上)

ID:40863848

大小:416.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9

【教学设计】《山行》(语文教科五四学制三上)_第1页
【教学设计】《山行》(语文教科五四学制三上)_第2页
【教学设计】《山行》(语文教科五四学制三上)_第3页
【教学设计】《山行》(语文教科五四学制三上)_第4页
【教学设计】《山行》(语文教科五四学制三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山行》(语文教科五四学制三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山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

2、出古诗大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

3、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诗文,使学生更加喜欢本诗,愿意去学习本诗。二、初读感知1、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全唐》收杜牧诗八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李白和杜甫。2、诗歌阅读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

4、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设计意图】初读感知,了解作者,熟读诗歌。三、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译文: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深山密林中升腾着缕缕炊烟。坐:因为,由于于:比停车是因为我爱看枫林晚景,经霜的红叶比春花更加鲜艳。【设计意图】学习本文生词的意思,并学会翻译本文。四、诗歌赏析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两行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行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5、。第二行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山窝窝里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后两行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行,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这行诗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3、“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

6、颂了秋色的美丽。 【设计意图】学会赏析诗句,明白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五、诗歌总结这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诗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山行时所见到的枫林晚景。写秋景的诗历来悲凉,可是诗人笔下的秋景却充满了生机,真可谓是秋天里的春天。六、拓展延伸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

7、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七、课后作业1、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2、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八、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学反思: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8、教学这首诗,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三读”。一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所以在指导学生初读古诗时,我除了要求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还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朗读的这两个特点。因为学生以前没有这样的经验,所以读了几遍后还没有发现。于是我进行了范读,由于范读时停顿比较夸张,有几个聪明的同学发现了古诗朗读的停顿和节奏。接着,我再让他们读读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引导他们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