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正弦函数的性质》(北师大版)

【教学设计】《正弦函数的性质》(北师大版)

ID:40864318

大小:1.49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9

【教学设计】《正弦函数的性质》(北师大版)_第1页
【教学设计】《正弦函数的性质》(北师大版)_第2页
【教学设计】《正弦函数的性质》(北师大版)_第3页
【教学设计】《正弦函数的性质》(北师大版)_第4页
【教学设计】《正弦函数的性质》(北师大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正弦函数的性质》(北师大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材分析《正弦函数的性质》教材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研究了正弦函数的性质,分析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好处,进而锻炼学生作图、识图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掌握正弦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借助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2、掌握正弦函数的性质并会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正弦函数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看图说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正弦函数的性质

2、并熟练应用。◆课前准备◆电子课件调整、相应的教具带好、熟悉学生名单、电子白板要调试好。◆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图像。二、探究新知。方法归纳:用“五点法”画函数的简图的步骤:①列表:x0π2πsinx010-10ybA+bb-A+bb②描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五个点:③连线:用光滑的曲线将描出的五个点连接起来。三、例题解析。类型一正弦函数的定义域[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解】 (1)要使函数有意义,则,即。如图所示,的图像在一个周期内符合的x的范围是。由此可知,满足

3、的x的范围是。即函数的定义域为。(2)要使函数有意义,则。作出的大致图像:由图像知,使的的范围是。即函数的定义域为。方法归纳:与三角函数有关的函数定义域问题常常归结为求解三角不等式(组)问题,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或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直观地求出解集。巩固练习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解析:(1)由,得函数的定义域为。(2)由题意,得解得所以。故函数的定义域为。类型二正弦函数的值域与最值[例2] (1)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求函数的最值,并求取得最值时x的取值集合。【解析】(1)由知,函数递增,在上

4、递减,故当,当,所以函数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2)因为,所以当;当,即时,,即y取得最大值10时,x的取值集合是;y取得最小值2时,x的取值集合是。方法归纳:求正弦函数的值域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1)将所给三角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通过配方法求值域,例如转化为型的值域问题。(2)利用的有界性求值域,如。巩固练习2求函数的值域。【解析】将函数配方得。因为,所以当时,;当时,。所以函数的值域为。类型三正弦函数的奇偶性[例3] 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是(  )A.奇函数B.偶函数C.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D.非奇非偶函数【解析】

5、 原函数的定义域为R,关于原点对称。【答案】 B方法归纳: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1)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判断之间的关系。巩固练习3判断函数的奇偶性。解析:因为函数的定义域为R,关于原点对称,,显然有恒成立,所以函数为偶函数。类型四正弦函数的单调性[例4] 求函数的递增区间。【思路点拨】 设先由,得出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再利用的单调性求解。【解】 设,得。因为,所以函数的递增区间即为的递减区间。又的递减区间为,所以函数的递增区间为。方法归纳:确定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的方法:如换元法、列表法、图像法等

6、,解题时需适当选取。对形如(其中A、ω、φ均为非零常数)的函数单调区间,一般用换元法求解,但要注意ω和A的符号,若ω<0,应先利用诱导公式将x的系数化为正数,然后再用换元处理。对于与指数、对数、一元二次函数相结合的题目,一定要利用指数、对数、一元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和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相结合。巩固练习4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解析:(1)当时,是减少的;当时,是增加的。∴函数的增区间为,减区间为。(2)∵在R上是增加的,∴当是增加的,当是减少的,∴函数的增区间为,减区间为。四、

7、小结。理解正弦函数的性质应关注三点:(1)正弦函数不是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另外,说“正弦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也是错误的,因为在第一象限内,即使是终边相同的角,它们也可以相差的整数倍。(2)正弦曲线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为,即正弦曲线与轴的交点。(3)正弦曲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方程为,即过正弦曲线最高点或最低点并且垂直于轴的直线。六、作业:课本第30页,练习题第1、2、3题。第30页,习题A组第1、2、3、4、5、6、7题。◆教学反思◆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