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科)

【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科)

ID:40869993

大小:2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9

【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科)_第1页
【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科)_第2页
【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科)_第3页
【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科)_第4页
【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科)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二力平衡》◆学情分析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张大丰学生在已经学习物理学科一期之后对物理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我们在已经学习的力学的知识上去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内容。为以后的物理学科学习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合力、分力和力的合成的概念;2、学会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实验的探究方法;3、会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实验结论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概念;5、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和二力平衡条件得出。。2、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

2、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2、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零的现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弹簧、弹簧测力计、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引入举例:若两孩子才能提动一桶水水,但一个大人就可以完成,效果一样。引导学生分析:若两孩子的力为F1、F2,一个大人的力为F3,则F3产生的效果与F1、F2产生的效果相

3、同。阅读课本上的实例。分析两个实例的共同点:一个人作用的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人共同作用的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本节课将研究上面实例中一个力与两个力的关系,引出课题。二、进行新课1、合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2、实验探究: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1)探究:两个相同方向上力的合成演示1:把大弹簧的下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在大弹簧的旁边立一个刻度尺,用一个弹簧秤拉着弹簧,用另一个弹簧秤通过一根细绳也拉着弹簧,使其伸长。记下弹簧伸长到的位置;记录两弹簧秤的示

4、数F1、F2。用一个弹簧秤拉弹簧,使它伸长到跟刚才相同的长度,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F。比较F与F1、F2的大小,F与F1、F2的方向。引导学生分析:F产生的效果与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故F是的合力。从上面实验可知,F的大小等于F1、F2之和。F的方向与F1、F2的方向相同。结论:同一直线上两个同向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之和,F=F1+F2,合力的方向与分力的方向同。(2)探究:两个相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演示2:将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个弹簧秤竖直向下拉弹簧,用一根细绳拴在弹簧下端的钩上,用弹簧秤通过细绳竖直向上拉弹簧,记下弹簧伸长到的位置,记下

5、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1、F2。用一个弹簧秤拉弹簧,使弹簧伸长到相同的位置,记下弹簧秤的拉力F。比较F与F1、F2的大小,F与F1、F2的方向。从实验可知F产生的效果与F1、F2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故F是F1、F2的合力。结论:同一直线上两个反向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之差,F=F1-F2。合力的方向与较大力的方向相同。三、课堂练习1.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分别为F1=3N、F2=5N,并且这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则F1与F2的合力()A.一定是8NB.一定是2NC.可能是3N或5ND.可能是2N或8N2.一个物体受到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作用,当两

6、个力同方向时,合力大小为170N,当两个力反方向时,合力大小为70N,则物体所受的这两个力的大小可能是()A.60N,10NB.50N,20NC.110N,60ND.120N,50N3.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F1向右,大小为35N,其合力向右,大小为20N,则另一个力F2的大小、方向是()A.15N,向右B.55N,向右C.15N,向左D.55N,向左4.踢毽子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毽子踢出后竖直上升又竖直下落的过程中,均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若毽子上升和下落过程中受到的合力大小分别为F1、F2,则F1、F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F

7、1>F2B.F1

8、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