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课件)

致橡树(教学课件)

ID:41107078

大小:4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6

致橡树(教学课件)_第1页
致橡树(教学课件)_第2页
致橡树(教学课件)_第3页
致橡树(教学课件)_第4页
致橡树(教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致橡树(教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致橡树宝鸡市渭滨职教中心宋云博一、教材依据语文(基础版)第三册(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第四课当代诗二首二、说明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理念、结合教材分析等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三、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四、教学重点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理解诗的主题,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五、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六、教学准备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语:爱情

2、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板书课题、作者)2、简介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

3、(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3、读文章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1.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2.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4、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

4、和橡树在一起。5、分析诗歌: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3.解读第一层:(1)集体朗读第一层。(2)师问: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①攀援的凌霄花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但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借橡树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

5、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荣。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②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又抱有什么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歌曲、频频示爱,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它文

6、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学生齐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教师补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A.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B.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C.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

7、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另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的爱情。(板书)让学生举例。教师补充举例: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婚后女子为支持男子的事业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家操持家务,十几年过去了,男子事业有成,而女子没了事业青春不在,最终因无共同语言而分手。教师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4.解读第二层:(1)学生朗读。(2)诗人在这一层里

8、提出了“木棉”这一形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