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高考题的启示

两道高考题的启示

ID:4123049

大小:125.4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29

两道高考题的启示_第1页
两道高考题的启示_第2页
两道高考题的启示_第3页
两道高考题的启示_第4页
资源描述:

《两道高考题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两道高考题的启示邓干成(镇江一中,江苏镇江212003)2003年高考物理江苏试卷第19题,是一道区分学生能力强弱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常规题型.与此相同的物理模型,在1988年高考物理试卷中也有过相类似的试题.两题放在一起,细细品味,颇有一些想法和启示.或许对我们进一步搞好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一,原题两则题1,198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第五题:用细绳悬挂一质量为M的木块,木块静止,如图1所示.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自左方水平地射穿此木块,穿过前后子弹的速度分别为v和v.求木块能摆到的最大高0度.(设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很短,可不计)图1分

2、析:这道题文字叙述简捷,物理现象清楚,经分析便不难看出木块在上升过程,用牛顿运动定律是无法求解的。在子弹穿过木快过程中,由于子弹与木块摩擦生热,机械能不守恒.自然会想到此物理现象,分为两个过程便不难找到答案,即子弹穿出木块的过程和木块向上摆的过程组成,且子弹穿出木块时,木块的状态为木块上摆的初状态.而上摆过程中木块的末状态的速度为零,即木块达到最大高度.而在第一个过程中,可看成二者相互作用瞬间完成,若把二者看成一个系统,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满足动量守恒条件,由此可求出木块在相互作用后的速度u¢,即mv=mv+Mu¢;第二个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木块的机械

3、能守恒.若木块上012升的最大高度为H,即Mu¢=MgH,则H可求.2题2,2003高考物理江苏卷第19题:图2所示为一根竖直悬挂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下端拴一小物块A,上端固定在C点且与一能测量绳的拉力的测力传感器相连.已知有一质量为m的0子弹B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射入A内(未穿透),接着两者一起绕C点在竖直0面内做圆周运动.在各种阻力都可忽略的条件下测力传感器测得绳的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3所示.已知子弹射入的时间极短.且图2中t=0为A、B开始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时刻.根据力学规律和题中(包括图)提供的信息,对反映悬挂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例如A的

4、质量)及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你能求得哪些定量的结果?图2图3分析:从题可知,悬挂系统是由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和物块A组成,因而反映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应是物块A的质量m和轻绳的长度l.分析物块A和子弹B的运动过程:B射入A内后,两者在重力和拉力作用下,在竖直平面内作园周运动.AB系统在运动中,合外力不为零,故AB系统的动量不守恒.但AB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AB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故系统的守恒量是机械能.分析图3可知:AB运动到最低点绳的拉力最大F=F;运动到最高点绳的拉力为最小F=0.因此可以定量计算出:1m222F36mvm00悬

5、挂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m=-m0;l=2.6g5Fm22123m0v0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E=(m+m)v=g012Fm二,两题对比点评题1、题2都是中学物理常见的力学综合题,它们均涉及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等重点知识的综合.要求考生在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清楚各过程内在联系,正确掌握各过程所遵循的规律.题1是从知识立意的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这些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熟练程度.它贴近考生实际,难度不大.题2尽管涉及到的物理过程、考查的知识点大同小异,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引入了新的测量技术——传感器,

6、并描绘出的拉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图象.不仅仅考查物理过程的分析、知识综合应用,同时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鉴别、加工、处理,筛选出与物理知识相关联的有效信息.试题没有预设具体解答的目标,而让考生通过对试题的理解、思考和分析,正确把握所要求的问题。进一步凸现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试题的构思颇有新意.使得试题考查考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信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三,两题对我们的启示1,试题引入新的技术,可以促进我们教学理念的提升尽管题1和题2都有考查学生的能力的作用,但是,应当承认题2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2安排在今年高考物理试卷倒数第二题,目的无疑

7、是为了拉开差距,起选拔和甄别作用.但命题者没有在“难”字上做文章,去挖掘试题的难度和深度.来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用现代测量新技术——传感器,来构建一个新视角,对陈题进行改造.也许是新技术引入的特殊功能,试题没有预设具体解答的目标,给考生一个思考、分析、判断的空间.让考生有一个阅读——质疑——理解的过程,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时间.使这相对比较传统的物理模型注入了现代的气息,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考查学生的能力不能离开学科基础知识来构架.知识永远是选拔和甄别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学生创新素质之所以相对薄弱,也许是因为我们把“双基”当成教育的惟一

8、.在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技术的引入再一次清楚地告诉我们,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