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七讲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七讲

ID:41548811

大小:66.5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27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七讲_第1页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七讲_第2页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七讲_第3页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七讲_第4页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七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己学堂2018秋第七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黑格尔、马克思和孔子之间一一实践儒学引论2018年秋版第七讲(定稿)(二)效验主义的实践儒学三要素之与理性观念的纠缠关系(续)2、实践儒学三要素Z比照于康德的“先验理性说”(1)康德的“先验理性说”在理性观念史的位置厘定A.理性观念史的意义之追踪: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诸论说整个理性的观念史要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在古希腊时代当中,像巴门尼徳、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他们多少都有跟理性观念相接近的表达。比如说,柏拉图接续了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的说法。而苏格拉底把属于医学的“助产术”的概念借用过来,就是把思想的诞生比喻为是孩子的出生。

2、那么作为思想家來说事实上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就是思想、或者说精神诞生的助产士的角色。而这种精神、思想助产士的角色落到实处的时候,就是一种明辨与判定。这样的明辨与判定,后来到费尔巴哈、马克思那里,更多的是一种的批判的概念。批判的概念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理性的明辨与分判。但是一般而言,我们往往会把批判这一概念跟否定性格联系起來。我们往往会说,批判意味着对某种事物、某种观念的一种否定。但其实这是对批判的一种曲解。就批判本身的含义来说,它的发展历史,是与理性的发展史相伴生的。但它本身并不意味着否定即是批判,批判即是否定。而这种否定和批判的挂接,

3、这样一个等价意义的出现,是到什么吋候才有的呢?是直到黑格尔的吋候才出现。黑格尔借用了斯宾诺莎“消极否定”的概念,把“消极否定”的消极性去除,把否定概念拿过来,然后将否定概念与辩证法联系起来,于是浑然地造就了特殊的产物一一否定辩证法。而这样一个否定辩证法本身乂意味着由某个自我观念、自我本体异化而来,异化到原来的自我木体、自我观念的对立面,成为一个矛盾体。这就意味着异化所形成的产物,成为原來自我观念的否定。所以否定、异化、矛盾这几个概念在黑格尔这里,就是一体多面的。它看起来称为异化、否定或矛盾,称呼不同,描述不同。但实际上,只是描述的侧面不同

4、,它所表达、描述的对象其实是一致的。所以这样的一个否定批判的观念的产生、或者说否定意涵理性明辨意义的产生,乃是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决然分不开的。当然,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否定辩证法、否定性格的批判、抑或否定性格的理性的明辨,到后来是被马克思承接下来。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有这样的一个观点:会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去否定青年时代的马克思,认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还不是“马克思”。这种说法在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名为阿尔都塞的哲学家中显现。他的《保卫马克思》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比如说《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矛盾辩证法》、《论青年马克思》等。其中《论

5、青年马克思》就提到了如何确认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的关系。在阿尔都塞看来,成熟马克思是青年马克思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尽管青年马克思曾是康徳主义者。在他的博士论文阶段及之前的文字中,例如《论出版自由》等文章,所体现的就是康德主义者中主体自由(主体意志的自由说)的主张。而到了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后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阶段,马克思实质上有两重身份:首先是黑格尔主义者,然后他又向费尔巴哈主义者过渡。当他处于黑格尔主义者状态时,他也跟赫斯等人一起,成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新黑格尔主义者学派的成员。马克思作为新黑格尔主义

6、成员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像在《资木论》第二版“跋”里边,他曾说,所谓的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乃是对黑格尔唯心辩证主义的一种颠倒而已。这样一种颠倒所产生的唯物辩证法,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巴黎手稿》等书中慢慢形成、逐渐明朗。与此同时,这样的“唯物主义”的特点,实际上乂意味着他是一个费尔巴哈主义者的角色,因为他从费尔巴哈人木学所吸收过来的就是唯物主义的部分。费尔巴哈的人木唯物主义中所讲的人,是超离历史本身的,历史虚无主义色彩的一种单向度的人。当马克思在扮演费尔巴哈主义者的角色时,他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了吸收与改造。这个改造

7、就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唯物辩证法的概念。但是正像前面所提到,辩证唯物论的产生,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直到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第六条明确地提出了一一“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一一这样一种非常具有标志性的说法。并且他在第二条中,直接展开了一个实践与理论、实践与真理的关系之讨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

8、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