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朱小健

古代汉语朱小健

ID:41868408

大小:1.41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9-04

古代汉语朱小健_第1页
古代汉语朱小健_第2页
古代汉语朱小健_第3页
古代汉语朱小健_第4页
古代汉语朱小健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朱小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句子一、序言斯大林曾经把词汇比作语言的建筑材料,实词、虚词是不同的建筑材料。本节所讲的,是用这些材料建筑房屋的规则——句法。我国传统的语法理论偏重于虚词的诠释。19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句法的研究被日益重视。我们今天学习古汉语的构造知识,既要注意古今汉语句子构造的相同之处,更要注意他们的相异之处。(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法结构上的相同点:1、句子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主、谓、宾,定、状、补六大部分组成。与现代汉语一样,有主谓(或加宾)句子就完整了,定、状、补是附加成分。2、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谓+宾定+状+中中+补(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同

2、点:1、语序上,有一些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语序。2、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复杂、更普遍。3、一些习惯句式是用一般句法结构难以理解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二、语序语序也叫词序,即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次序。词序和虚词是汉语造句的主要手段,词序的安排显示了重要的语法意义,这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古今汉语的词序是基本一致的,一般规律是:主语+谓语;定状+中心语;中心语+补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应将其认作是古汉语本身的特点,是正常的语序。(一)谓语的位置: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是汉语的一般语序。古汉语、现代汉语,都有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现象。主谓颠倒之后,意义没有什么变化,但修辞效果却不

3、同了。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为了突出感叹语气,主语退居于谓语之后。这种主谓的倒置,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并不是语法上的不变程式。在疑问句中,这也是为了满足修辞上的需要。一般的感叹句,有个感叹的中心。现代汉语要突出这个中心时,可以利用提前谓语的办法,也利用“多么、何等、好、好不”等来修饰表示这个中心的词和词组,而前一办法用得较少。古汉语也可以利用“多么、何等、好、好不”等来突出感叹中心,但多数用谓语在前的办法。如果既不移前,又不用修饰语,如“子玉,无礼哉!”(《左传·僖二八》),他的感叹意味就不如“野哉,由也!”那样强。(二)宾语的位置:宾语的位置,是古今汉

4、语语序差异的主要地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一般语序是主——谓——宾,但在文言中,在某些特殊情况,宾语常位于动词之前,形成主——宾——谓的结构。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正常的,不是倒装,而且很严格,例外极少。汉代以后,疑问代词才逐渐从前置转为后置。但汉代的文章作品,由于仿古,一般还是沿用先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2、在否定词“不、未、毋、莫”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多位于动词之前。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这在先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当时是一种正常的语序、语法结构。有人把这种句式叫“倒装句”是不对的。这个规律在用否定词“

5、未、莫”的句子里最为严格,很少例外。例外:除了这两种有条件的代词宾语位于动词之前,还有肯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这种句式,是上古汉语的遗留。据俞敏《倒句探源》(《语言研究》创刊号,1981年1期),上古汉语语序正常者是“主——宾——动”,是藏系之序,入主中原后,受被征服民族影响而改变为“主——动——宾”。否定句代词宾语的前置的格式:单纯格式: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扩展格式:A、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B、否定词+插入成分+动词宾语+动词在先秦时代,代词宾语在疑问句(疑问代词)、否定句中一般都是放在谓语前面,但也有放在后面的情况。到汉代,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的

6、情况逐渐发展起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后置情况表现得更为明显。到魏晋南北朝之后,疑问句和否定句的宾语后置已成为正常的词序,在口语中确定下来。唐宋以下,在书面语出现的代词宾语前置的情况是仿古的结果,口语里仍然是后置的。这就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从前置走向后置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我们说代词宾语前置现象,只是一个历史时期(主要是先秦时期)的现象。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位于动词之前。一个名词宾语,作者要强调它,也可以提前,但通常要有一个条件,即:它要用一个代词“之”或“是”复指它,并同复指成分一同提到谓语的前面。1)用代词“之”作复指成分而提前宾语。不但名词宾语可以

7、用“之”复指,代词宾语也可以用“之”复指。名词宾语前头如有疑问代词“何”作修饰,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何”与它修饰的名词习惯上都提到谓语的前面,并也用代词“之”复指,这种句法是古汉语特有的,实际上,是“疑问代词+谓语”和“宾语+之+谓”两个格式的结合。这种句式,有加强反诘语气的作用。对于这种代词“之”,我们说是复指成分,另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个“之”只是宾语提前的标志而已。《马氏文通》:“之者,明其倒文也。”即“之”这个词只是起标明宾语提前的作用,等于是个记号,并无实在意义。看法不同,划成分也不同。2)用代词“是”复指宾语而前置。黎锦熙先生认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