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

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

ID:42305011

大小:71.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12

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_第1页
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_第2页
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_第3页
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_第4页
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如何备课、上课讲座稿逝水浮萍 

2、 校本研修 

3、 2008-12-821:29:55  

4、 收藏  

5、  阅读161次第一部分:如何备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韵味的。作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发扬中华民族母语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更应该是展示真、善、美的天地;是师生智慧萌发,心灵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是师生体验幸福,享受快乐,升华情感,憧憬未来的精神家园。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当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以期融入课堂,感受其真谛。在实践中,我领悟到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基础,保障。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一、"五备"1、备好课标。备课要备根本,

6、离开课标,课堂教学如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甚至偏离目标,南辕北辙。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的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课标对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建议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释,同时,把整个九年义务阶段的知识全部罗列,细细研读,便可轻易实现各个知识模块之间的沟通与整合,对于备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备好教材。教材是无数专家用心血与经验编写而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一个关键因素。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先对本册教材的编写理念、编排特点及内容结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针对上课内容进行

7、具体解读。广东资深教师石景章老师说他不读十遍书不上课。可见理解教材的重要。如何理解教材呢?可分五步:第一步初读课文,掌握全貌,疏通文字;第二步逐节细读,理解内容,抓好重点词句;第三步划分大段,理清思路和布局谋篇;第四步统观全文,了解意图,抓住中心;第五步结合实际,确定重难点和双基。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之更加完善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3、备好学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主体而进行,所以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学”的过程。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就要思考如下问题: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他们?怎样帮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

8、具体而言,诸如哪些方法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该让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构建,哪些问题可让学生提出,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疑难可让学生自主解答,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哪些地方学生的理解会浮于浅层,停留表面,学生可能需要点拨、引导;哪些地方学生可能偏离主题较远,需要及时拨转方向;哪些语言含蓄处、文本空白处、意境深远处、情感共鸣处、认识分歧处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对话,激发创新的火花。总之,运筹帷幄,不打无准备之仗。4、备好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备课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特长,有效的利用好教材,以备在教学中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创出自己的特色来。如:

9、你的声音好,朗读好,可以以“读”动人;你的感情充沛,可以以“情”动人;你足智多谋,可以以“理”服人;你活泼好动,风趣幽默,可以玩中教,乐中学。总之,你是学生生命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你如何谱写,就将有怎样的乐章。5、备好教学方案。实录式教案设计称为“详案”,多表现为师生问答式,这种形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削弱了师生交流的质量,降低了教师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的能力。应该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也称预案。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理清整体思路框架,整体把握教学进程。多设计话题性、开放性问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

10、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二、把课文读“薄”,再把课文变“厚”备课要深入,设计要简出。备课简洁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处理教材关键是要把课文读“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力气花在刀刃上,力求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手段灵巧朴实,避免面面俱到,华而不实的“课堂资源浪费”现象。把课文变“厚”——胸怀大语文观,在课堂上注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考虑留给学生进行练习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环节,还给孩子感悟、体验、静思的时间,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快乐,搭建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之间

11、的桥梁。例如执教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1、问题导入,感受“匆匆”。课伊始,她出了两个数学问题来导入课题,第一问题是:“我们刚才大概沉默了多长时间?”第二个问题是:“你们走过了多少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时光匆匆逝去,难以挽留。尤其是第一个问题以“欲动先静”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好奇和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2、深情感悟,体味“匆匆”。大刀阔斧,直奔中心段落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找句子、谈感受、竞赛读、写句子等方式,让学生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