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高中化学氨气的教学案例

[复习]高中化学氨气的教学案例

ID:42502582

大小:30.0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6

[复习]高中化学氨气的教学案例_第1页
[复习]高中化学氨气的教学案例_第2页
[复习]高中化学氨气的教学案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复习]高中化学氨气的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化学《氨气》的教学案例庄河六高中化学组王勇一、主题与背景在提们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讣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因难,冇时会觉得心冇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二、情境描述在上课询-•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

2、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來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女口(1)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钱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钱分解为nh3To这时气氛很活跃,冇同学想知道碳较是什么,冇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⑵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lg/1,

3、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⑶冇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PH3、弱于出0、HFo能学以致用,很好。(4)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述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牛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來证明呢?冇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屮,观察水面上升

4、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牛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彖,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NH3+H2O=NH3.H2O=NH「+OFT的理解,我给每个小组发一瓶氨水,讣他们打开瓶塞,闻到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认识NH3.H20的不稳定性,理解第一个的含义。然后进一步捉岀在实验家如何用浓氨水来制取氨气。学生很容易想到将浓氨水加热

5、即町。有个別同学提出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NaOH,,虽然不能从平衡移动的知识來解释,但他知道固体NaOH,溶于水要放热。我再让学生从OFT的浓度增大來理解第二个的含义。这样从NH3的结构推到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层层递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4)从NHs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可推知NH3有还原性,可与02、F?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述原的规律写II!NH3分别与O?、Cl2.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前血的几个性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下能一步步的理解和接受,但NH3还有哪些性质呢?我提示学牛NH3的结构屮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FT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

6、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学牛河从配位键的角度来理解NH3与才结合成N的过程,从而认识到NHs能与酸反应成盐,进一步认识NHs是碱性气体。我准备了一瓶浓盐酸,一瓶浓流酸,一瓶浓氨水,和红色石蕊试纸。先让学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浓氨水瓶I」上方,观察变蓝的现象。再分别将蘸有-浓盐酸、浓流酸的玻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棒靠近,观察现象,从而领会挥发性的酸与氨气在空气中相遇才产生口烟。最后学生总结氨气如何检验。这样从结构推出性质,再用实验来证明,学生好理解,印彖深刻。(6)学生没有学过氢键,我从共用电了对的偏移及原了半径大小补充了NHs与NH3、NH3与还0之间有蛍键的形成,理解NHs易液

7、化,易溶于水。这样让学生对NH3冇全曲的了解。三;问题讨论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山氨气的结构推出它的性质,再用实验來证明它的性质,最后由性质联系它的用途。这样层层推进,学生便于理解和接收。另外,我想通过让学生口主参与的过程,培养学牛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同学们觉得较轻松地掌握了重难点知识,且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效果较好。但我觉得最大的儿个问题是:(1)吋间不够。大纲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