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篇》的发散解读

《斐多篇》的发散解读

ID:42606900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8

《斐多篇》的发散解读_第1页
《斐多篇》的发散解读_第2页
《斐多篇》的发散解读_第3页
《斐多篇》的发散解读_第4页
《斐多篇》的发散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斐多篇》的发散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斐多篇》的发散解读——对死亡、灵魂及自我意识等问题的思考【摘要】本文从对《斐多篇》的解读出发,联系部分影视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情境,发散性地思考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未解决的哲学问题。【关键词】死亡、灵魂、自我意识【正文】一、《斐多篇》的灵魂与死亡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还能表现得从容不迫,一部分得益于他与生具来的勇气,更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死亡哲学观。对他来说,灵魂远要高尚于肉体,肉体的斗争与贪欲使得寄居于内的灵魂也不得安宁,死亡能使灵魂脱离肉体的束缚。苏格拉底认为,脱离了浑浊肉体的纯净灵魂一定能

2、够在“那个世界”有更好的生活。因而在他看来,只有脱离了肉体,我们才能“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杨绛:《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第17页。”,找到纯粹的智慧。真正的哲学家所要探寻的课题“就是把灵魂和肉体分开,让灵魂脱离肉体。杨绛:《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第18页。”所以,“真正的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杨绛:《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辽宁人民出版社,第12-13页。”但是,死后为什么还有生?灵魂存在的证明呢?苏格拉底巧妙地运用相对主义将齐贝糊弄了过去,既然死的对立面是生,因此,肉体是

3、死亡,那么灵魂就是生了。所以,苏格拉底无不轻快地说“死人的灵魂总有个地方呆着,等候回生呢。杨绛:《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第26页。”此外,他指出了另一个证据: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也是因为灵魂的记忆,我们出生之前就带有知识,智慧的灵魂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回忆起知识,从而认识事物。苏格拉底将人看做是由灵魂和肉体组成的,灵魂不同与肉体,他认为,肉体会腐烂消失,但是灵魂是无形且始终如一永恒的,它只能通过理智去把握。但是,既然灵魂是无形的,我们怎么知道灵魂是存在的呢?苏格拉底指出,灵魂就是智慧和理智的东西,由于强

4、烈的痛苦和快乐,灵魂被肉体所束缚,受到肉体的影响。灵魂只能靠哲学解放。西米和齐贝警觉到苏格拉底理论中的困境,西米以琴、琴弦与谐关系来比喻肉体和灵魂,如果琴坏了,和谐怎么可能还存在呢?齐贝则仔细思考了灵魂是否磨灭。我可以从中看到他似乎在思考死亡的真正意味,什么才算做死亡,肉体还是灵魂的消亡?一个终身倚靠呼吸管的植物人还算得上是人吗?或者说,他已经“死亡”,留下的只是形式上存活的尸体。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意志的空壳,我们会把“它”像垃圾一样的处理掉吗?我们的理智中也许被肉体崇拜一叶障目。这些令人疑惑地问题似乎需要

5、以对“人”或者“我”的界定开始。二、死亡的意义与真实性“人”的问题以面向死亡而开始,对死亡问题的讨论,我选择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入手。传统意义上的死亡意味着终结,终点,但是,死亡为什么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觉醒,或者回归真实,一个起点?——这是《盗梦空间》的观点。我们之所以知道死亡,是因为我们见证了他人的离去,我们这才意识到我们从出生起,死亡就已经注定,而且没人可以代替(阿尔刻提斯的神话反驳了这一点)。这不只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它告诉了我们作为具体存在而言的人类是有限的。因此,有了对死亡的意识,我们发明计量生命的

6、观念和单位——时间、钟表,但时间是否客观存在我始终质疑。如果人类是永生的,还会有时间观念的产生吗?死亡对我们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意义,我们开始将人的这种有限性通过数字推算到万物,面积、速度、长短、效率等等,我们也默认世界上的生物总能以数字丈量,也就是说个体的它们也是有限的。《盗梦空间》通过梦和死亡来揭示存在的真实性。我们知道我们在做梦是因为我们最终会清醒,通常处于深度梦境中的人并不能区分梦与现实,大量的案例证明人在梦境中的有与真实世界一样的痛感,只有当我们从梦里面醒来我们才知道我们是在做梦。之所以我们会在梦里面

7、会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因为相比较于现实世界,有违客观规律的东西出现,比如失重、鬼怪的出现。但是我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怀疑又来源于何处呢?笛卡尔、休谟等都曾怀疑过我们现有的世界,那么又有什么办法来证明我所处的世界的真实性?除了醒来或者死去,没有最终结论。《盗梦空间》这部电影就隐射了这一点:我们有没有办法区分梦与现实,甚至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处在梦的第几层,“只有死亡能够证明”出自电影:《盗梦空间》,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2010年9月。。庄生梦蝶,他不知自己处于怎样的世界,蝴蝶的还是他自己的?人们或许沉醉在梦里

8、而迷失,那么对现实的沉醉是不是也是一种迷失呢?对于死亡,人们的态度有好几种:或者对未知世界抱有恐惧,或没有未竟事业而满足地离开。诺齐克却认为死亡也许意味着最高自我意识的集中,正如海德格尔的从对死亡的“畏”中回归到真我一样,“没有比死亡更为真实的状态,因为他脱离了化学机制”诺齐克:《经省察的人生》,严忠志、欧阳亚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0-17页。(肉体的限制——身心关系?)。人们为什么畏惧死亡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