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

ID:42619657

大小:90.5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9-18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_第1页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_第2页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_第3页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_第4页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神动力学中的非解释性机制:解释之外介绍精神动力派是怎么治疗患者的?长久以来,很多学者都一致同意想要治愈患者单单解释(把潜意识的东曲成为可以意识到的)是不那么足够的,而针对到底是什么可以治疗患者也冇很多讨论,这些讨论中则出现了很多对立的观点,比如心理行为和心理言语的对立,心理结构改变和解放压抑的意识的对立,跟治疗师的变化关系和病人接收信息改变的对立等。许多精神分析作者在精神分析运动早期开始并逐步越来越多的,或间接或直接的捉及这一话题。最近,这同一话题被Ehrenberg(1992),Gill(1994),Greenb

2、erg(1996),Lachmann&Beebe(1996),Mitchel1(1995),Sandler(1987),Schwaber(1996)andStolorowetal.(1994).等人重新讨论。这篇论文将要阐述对于非解释性机制的新理解,然后尝试展示它在治疗关系屮是如何发生和怎么发生的。我们将以临床资料为例子,从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我们的论证。一些证据表明在大多数患者完成一个成功的治疗之后,她们通常会记住两类他们认为改变了他们的节点事件。-•类是那些改变了他们心理内部结构的关键性解释,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的时刻,

3、在这些时刻里他们经历了和治疗师一对一的真实联结,改变了他们与治疗师的关系,从而改变了患者对自己的感观。这些报告认为许多治疗失败和终止的原因并非是错谋或被拒绝的解释,而是错过了与患者两人之间冇意义的联结的机会。尽管我们无法认定患者的回忆深刻程度和治疗结果是否一定相关,但我们无法忽视的是真实联结的吋刻和失败联结的吋刻在治疗后患者都能十分清晰的冋忆出来。这篇论文将会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变化过程:解释,和联结的时刻。我们将讨论在治疗关系的那一领域这两类过程会发生。当解释和联结的时刻同时发生并可能互相促进和强化时,这两者的区别就不

4、那么清楚了。这两者作为治疗成效的原因并没有优劣而言,且仍然是两种不同的现象。就算是那些认为解释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师也会同意,一个好的解释需要前期准备和一些不可分割的非解释性机制。当然这种对解释的包容性观点也存在一些未被解释的部分,到底这被扩大的解释性治疗中的哪一部分是非解释性机制,而哪一部分是解释屮纯粹的洞见。如果没冇一个清晰的分别,那么想要探索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能的。然而,我们不希望把这两种过程进行错误的比较,因为这两者是互补的;我们更希望对非解释性机制做更深入的探究,因为它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我们将要展示一个理解非解

5、释性机制的理论框架,并月•解释它在哪里工作,怎么工作(Tronick,1998)。首先,我们要区分发生在不同领域的治疗性进展:显性的,意识语言层面的;和内隐的,关系层面的(Clyman,1991;Lyons-Ruth,出版屮)。然后,我们将发展性变化的动态系统模型理论应用到治疗变化屮。这个模型很适合用于对双向关系中明显的步骤性过程的探究。对于问题的研究方法我们的研究方法结合了最近关于母婴互动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和非线性动态系统与心理事件的研究。在我们论证精神动力治疗中非解释性机制的过程中(如理解联结的吋刻,真实的关系,和

6、真实性等),会对这些不同的研究进行讨论。我们将在这篇论文中对人类发展过程和治疗过程做一个概述。非解释性机制必须和精神分析屮的其他过程区分开来。至少冇两种知觉,两种表示方法,两种记忆在动态的心理治疗中构建和重组。一种是显性的(陈述性的),一种是内隐的(程序性的)。他们实际上是否是两种不一•样的心理现象我们还不清楚。然而现在,我们相信为了更深-•步的探索这两类过程必须被分开来讨论。陈述性的知觉是显性的,在意识里的,或者随时可以进入意识。它可以被图像或者语言象征性地描绘出來。解释的内容改变了患者内心的意识体验。在过去,解释

7、经常和心理内部动力而不是和与他人交往的内隐规则联系在一起,最近这种倾向开始慢慢改变了。对于关系的过程性知觉是内隐的,是在主观意识和言语表达以外的,而这种信息被我们非象征性地称为内隐关系知觉。大多数对关系的过程性知觉的研究都是关于我们的身体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比如齡门行车)。还有另一种对关系中人际交往和主体间关系的知觉,比如怎么和他人“同在”(Stern,1985,1995)o比如说,儿童依恋研究描绘了婴儿在幼年吋期渐渐了解怎么样的情感表达是父母喜爱的,怎么样的表达是父母不喜欢的(Lyons-Ruth,1991)。这是我

8、们所说的第二种内隐关系知觉。这种“知觉”把情感,认知和行为/互动维度结合在了一起,就像Bollas(1987)所说的"不思之知”(unthoughtknown)或Sandler(Sandler&Formgy)所说的“过去的潜意识”,但是这些知觉可以为之后的象征性解读提供基础。总的来说,显性知觉是在精神分析架构内(通常是移情关系)通过言语解释改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