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

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

ID:42640424

大小:32.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9

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_第1页
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_第2页
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_第3页
资源描述:

《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张旭东:陈寅恪先生所谓“瞭解之同情”2010-07-2521:33:35来自:辩无胜  陈寅恪先生三十年代有一篇《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开端就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笔。”其中“瞭解之同情”一语广为流传,亦引起讨论,至今不曾停歇。  在陈寅恪先生之前,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里面就说:“(读此书)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文字上虽颇相似,但现在看来,其实不同。  陈先生文字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就是用了和别人不同的词句,却表达了“从众”的意思;有时词句和别人差不多,却表

2、达了不同的意见。宋代黄庭坚论诗有所谓“夺胎换骨”之说:中心意思不变但换了词句,谓之“换骨”;词句看似相同但中心意思已经变了,谓之“夺胎”。陈先生文章很讲究修辞,大抵亦是这两类。  2008年冬,桑兵先生至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做演讲,题为《“瞭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学方法》。桑先生认为:“瞭解之同情”并不是陈寅恪所主张的治学方法;“瞭解之同情”只是冯友兰的治学方法;陈寅恪对“瞭解之同情”的办法所持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  “瞭解之同情”一语,其含义陈先生在《报告》中所言甚明,本不待混淆。其先言“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

3、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继言“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故可知“瞭解之同情”不过“设身处地”之意而已。而两次提到“瞭解之同情”,都接以“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正是此意。算是“夺胎”。  陈先生在《赠蒋秉南序》中说:“默念平生,未曾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侮食自矜”四字颇不易解。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云:“侮食来王,左言入侍。”《文选注》给这句下注解说:“《汉书·匈奴

4、传》曰:‘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也。”那么这里“侮食”有为办得食而屈膝受侮之意。但侮食与左言,似是互文相对。故《粤西文裁》云:“八蛮王獠侮食左言之长,吴钩越棘狼纛鸟章之士。”《皇清文颖》云:“左言侮食,来享来王。”《汉语大词典》就说“侮食,东越小国。”即此义“侮食自矜”,换句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郎自大”。作为陈先生修辞之一例,此为“换骨”。  关于“设身处地”,似乎不待举例。但有一个事情让人印象很深。蒋天枢(秉南)先生《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民国三十年辛巳(一九四一)先生五十二岁”条载:“十二月十四日,校读《新唐书》

5、第二过。见书后自记。是冬于坊肆中购得商务国学基本丛书本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十二册。排印字既小,且多双行注,字尤小。于先生此时目力极非所宜。第十二册末有跋云:‘辛巳冬无意中于书肆廉价买得此书。不数日而世界大战起,于万国兵戈饥寒疾病之中,以此书消日,遂匆匆读一过。昔日家藏殿本及学校所藏之本虽远胜于此本之讹脱,然当时读此书犹是太平之世,故不及今日读此之亲切有味也。丁巳岁不尽四日青园翁寅恪题。’”兵戈之中方知书味永,这个例子颇能让今天的读者看到陈先生留在书页间的旧影。  还有一点,陈先生不止一处谈及支愍度。《支愍度学说考》和《陈垣明季

6、滇黔佛教考序》两篇最集中。虽在后一篇中讲他过江故事时,也讥他“为办得食”而“树新义”,但总体上却怀有同情,对其学说进行深入研究。若能设身处地,便能理解这种同情。《世说新语·德行》云:“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尝携兄子迈及外生同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辄含饭著两颊旁,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同是“过江”故事,可并读而知当日之境。  至此,可断言“瞭解之同情”正是陈先生治史之态度;虽然实在称不上是什么方法,但这态度必然会辐射到方法上去

7、。我们看到,陈氏治史素重研究“环境之熏习,家世之遗传”,即论其世而知其人、设其身而处其地之法。古人厌恶“才接耳目,便下唇吻”,刚刚看到什么,就下判作评论。这种态度就是要求深入进去,反对见风就是雨,主张筹烂谋深。  然而供其“筹烂谋深”的资料有限,《上册审查报考》中说“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日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或散佚而仅存,或晦涩而难解”。要想把这些断片“联贯综合”,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在细节了解不多的情况下,要做到“设身处地”,他提出的办法是“神游冥想”,用以重建历史场景。这里有两点,第一,“神游冥

8、想”是一种能力,即另一处所提到的:“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著书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瞭解。”即要培养这种能力。第二,这种“神游冥想”同时也带来了危险,陈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