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

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

ID:42660987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9

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_第1页
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_第2页
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_第3页
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_第4页
资源描述:

《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简论禅宗美学的基本思想特点及其本质一、禅宗基本思想及其特点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流派,“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原意是“静虑”或思考。禅定就是安静地沉思。禅宗即以禅定而得名。相传,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而真正开创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是得弘忍衣钵的六祖慧能。慧能(638一713年)俗性卢,原籍河北范阳,因其父贬官到岭南,随落户广东新会。慧能三岁丧父,幼年生活穷困,随母打柴为生。大约在唐高宗时期,他有一次去湖北黄梅参见禅宗五祖弘忍,以“行者”身份在弘忍于中,曾作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诗,而深得弘忍赏识,从而得到五祖弘忍付予的一领袈裟,作为继承

2、衣钵的凭证。慧能继承禅宗五祖的衣钵之后,对禅宗佛教的宗教仪式、佛性理论、修行方式等等进行了一系列较为彻底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佛教的“华化”并播扬于全国。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慧能所提出的“即心即佛”、“无念为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禅学主张。禅宗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隋唐之后,人们常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它既吸收了儒、道思想,它的教义又对儒家思想的宗教化起了促进作用。佛教学说主要是论述怎样才能成佛的问题。慧能在《坛经》中明确指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正如《坛经》所言“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川《坛经》载六祖慧能

3、初见五祖弘忍大师时的对话,更是寓深刻于平易地说明了佛性人人俱有的观点:“大师(弘忍)遂责慧能日:‘汝是岭南人,又是撩,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撩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即“即心即佛”。这无疑消解了佛的权威性。因为既然“人人可以成佛”也就无所谓“佛”。既然佛犹人,人犹佛,“即心即佛”,那么,这无疑等于解放了人自身,使人感受到自身的潜力,获得了成圣、成佛的自信力。由于慧能缩小了众生与佛之问的距离,把佛变为举世常见的平常人,把平常人提升到与佛相等的地位,因此,赢得一大批信徒,也使禅宗深深打上了中国本上化的铬印。同时慧能还提倡“三无”理论,即“无念

4、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为“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念念不住。”就是要看破相一因缘合而生的世问一切形相。“于相而离相”就是即于相而能离开相,看穿相,因而也就念念不起,念念不住。就是“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既然“众生皆有佛性”,那为什么不能“人人都能成佛”呢?这是由于有妄念的缘故,要相清净的佛性显现出来,达到“于相离相”“念念不住”就要修习禅定。“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日禅,内不乱日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触境,触即乱,离相不

5、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禅宗之禅与已往禅法的坐禅不同,禅宗讲“参禅”,亦即“定惠为本……即定是惠体,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时定在惠,即定之时惠在定。”这即是将传统佛教先须坐禅入定然后生慧的做法进行了改造,将过去定慧两者的距离取消,使世人所头痈的枯坐禅定变得平易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参禅”,只要“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地“参禅”就能生慧,生了慧也便自然入定,悟见佛理。禅宗的主要特点是主张“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不立文字,顿悟见性。”禅宗一重“心性”倡“即心即佛”,一重“顿悟”主“顿悟见性”。就是说追求佛境界的人,只要自心洞察,明心见性,便会超凡

6、入圣而成佛果。这是成佛的唯一途径,而目_是人人都可做到的,这来源于“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惠如日,智如月”的天然佛性,也就是那种脱离了生死轮回的致净致圣的水恒境界。这种彻底的性悟成佛说,完全打破了佛教传统的修习观念,与其说它得自灵山法会上释迎拈花、迎叶微笑之传心法要,不如说是中国古代注重心性之传统文化的产物。二、禅宗美学研究中对禅宗本质探讨的几种观点宗伟《禅宗美学》一文认为禅宗析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析学。作为一种生命析学而存在的禅宗与中国美学可以说是血脉相通,紧密相关的。两者都十分关注生命自由问题。另外,禅宗把握世界本体、宇宙真性的一整套思维观照方式,对中国美学特别是艺术

7、创造也产生了相当大影响。禅宗所追求的极境是人的本性与宇宙本体绝对冥契合一,此即人生终极的涅梁境界,即绝对的美和自由的境界。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要想明契第一义,只有自性体悟,在直觉中悟见水恒佛性。这一思想对于揭示艺术审美的特性及规律极富启发意义,艺术审美所追求的极境,正是禅宗所说的那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语言所能表达,既确定又不确定、合目的又无目的的整体意象。王建疆《庄禅美学》认为禅宗美学是禅宗修养的副产品。禅宗本无文艺和美学的探讨,只是在传法、修持中随日说出儿句禅悟的褐了来,有些倒也颇有意味和境界,但绝大多数的美学思想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