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

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

ID:42948599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4

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_第1页
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_第2页
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_第3页
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_第4页
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变角色,做课堂教学的真正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转变角色,做一名合格的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读王荣生教授《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息县二高高二语文组夏长欢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们息县二高一直在全力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永威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少说。作为新教师,我们也在积极实践,试图彻底的转变角色,但是一直以来,最令我困惑的问题是: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真的是“很不爱说”、“不会说”、或者“说不出来”,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不够热烈,没有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提出新问题。这些都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令人困惑不已。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听

2、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豁然开朗。特别是书中《愚公移山》课例研讨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非常大。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读出了新课程的要求,那就是:转变角色,做一名合格的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听了张丹老师在我班讲的《劝学》,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我班级的学生个个好像换了一个人,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好像兴趣倍增,他们在张老师的课堂上能积极的主动地回答问题,对于同学提出的疑问,也能给予主动解答。课下我进行了认真反思:我发现除了张老师的个人魅力外,最主要的是她真正把自己定位于

3、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做得非常棒。而自己虽然也进行了探索,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意义上转变,许多还是流于形式,不是自己不想转变角色,而是自己没有领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反思自己的课堂,我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我结合张丹老师在我班讲的《劝学》一课,谈谈我受到的启发:第一:教学目标不够具体,明确。张老师的《劝学》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文言实词’就、“假’、“绝”o2:领会荀子劝学的精华,背诵课文。而我自己当初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2:背诵课文。不够具体,学生看了教学目标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重点掌

4、握那些词,所以,如果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会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有所学,有话说。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候,要把自己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的水平有待于提高。通常,在我的课堂上,我们把自己精心整理的重要问题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试图让他们思考、解答,基本上就忘记了自己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忽略了教学问题的难度,梯度。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个问题,学生由于难度高的原因,不敢,不愿回答。张老师的这节课第一个问题我记得很清楚:在全班诵读课文

5、后,他问:“同学们,读了劝学这篇课文后,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简单,但不多余,学生有话可说,而且愿意谈,有话谈。开放性很强,只要学生回答,那么就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绝不会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千篇一律。我记得有个同学喜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接着张老师进一步问,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进而品出这句话的意蕴,“学习要坚持不懈”最后让学生带领全班朗诵,那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能够引出翻译、鉴赏、朗诵,这样的课堂定是个立体课堂,是一个环节紧扣,思维集中的课堂。所以课堂问题设置时候一定要开放,有梯度,有层次。这节课的“合作

6、探究”问题是:有人说《劝学》被成为探讨古文经典中的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频度的过程中,你认为这篇文章最闪光的地方在何处?是巧做比喻的论证,是排比纵横的大气文风,还是严谨的结构?这个问题是个开放性,多元化的问题,既具体又概括,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想,从而把课堂讨论推向高潮。第三、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融入课堂,绝不能“高高在上”同时,我面临的一个困惑就是,在我的课堂上,时常会发现:“有些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学生发现不了,如果教师直接提出,那么学生的兴趣又不浓?但是能否转换角度,让学口中提出,让学生解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好奇心,就立即被激

7、发。回想我们听过的每一节优质课,我们会发现,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候,教师不是站在讲台上,而是深入各小组,与他们一起讨论,但是讨论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在劝学中,学生自由的对照注释翻译课文时候,我们班的李想想同学站起来说:“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见者远。”中的“而见者远”怎么翻译?这句话很容易望文生义翻译为“看到的地方远”,结果学生发问提出就立即能够引发大家的关注,达到破解疑点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不能袖手旁观,要深入小组的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甚至有必要向他们提出疑难问题。总乙我们要时刻以一名“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求自己。才能使课

8、堂变的精彩生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为了不教”。只要我们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