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

ID:43142810

大小:3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说“木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了解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2、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2)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屮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为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

2、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教学用时】一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词注咅灼()皋()戌()庾()荃()桅()悻()砧()性()涔()2.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二、导入上一篇课文我们学习了《咬文嚼字》,知道了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无论阅读与写作,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可贵的精神再次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神奇世界,去深入咬嚼一番。请填补:,不尽长江滚滚来。什么是落木?一一就是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木,而用落叶?(众说纷纭)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三、作家简介毕业

3、于清华大学并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楚辞研究、唐诗研究堪称林庚教授“双璧”。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论,还对盛唐诗歌进行了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1.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出现可谓恰逢其时。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一一树。2.同学们说那是树,我说是木,可以吗?请生物科代表告诉我们,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一一用生物学的概念说,二者没有区别。3.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却称Z为树,鲜有称之为木的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

4、得形彖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彖吗?启发:像姑娘还是像小伙,像怎样的姑娘小伙子?明确:树一一枝繁叶茂、清脆葱茏,蓬蓬松松(像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一一木头、木板、木料,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汉)4.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明确:树一一繁茂的枝叶和密密层层的浓荫,有饱满浓厚之感(枝繁叶茂,浓阴匝地)木一一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让人联想到落叶。5.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呢?明确: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课文第5段前2句)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

5、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1.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独具慧眼地发现了。所以在表示清秋的诗句中,“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來越少)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2.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空阔黄色)——树:高树多悲风,

6、海水扬其波(饱满绿色)——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疏朗微黄)——树叶:美女妖目•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绵密绿色)总结:不同喑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3.“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儿的,然而到了艺术形彖的领域,由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里的差别就儿乎是一字千里。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

7、谈。板书:叶疏朗II相去无几(暗示性)字千里II树叶绵密4.明白了作者说了什么,现在大家再冋顾一下全文,想想作者怎么说?请大家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子。明确:说现象:“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对象一说特征:“木”的暗示性一说结论:一字千里”林庚先生就从这一常见又易被常人忽略的现彖入手,得岀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一规律。五、知识迁移,触类旁通1.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就提到了因误用联想意义而生流弊,即“套版反应”的现象。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8、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2.古诗中还有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有它们各自相对固定的喑示性内涵。比如: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