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案例

品行障碍案例

ID:43453557

大小:27.7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02

品行障碍案例_第1页
品行障碍案例_第2页
品行障碍案例_第3页
品行障碍案例_第4页
品行障碍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行障碍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案例一:品行障碍案例摘要:本案例介绍了一名高年级小学生,因说谎、逃学,常与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不良行为持续一年以上,父母劝说无效,发展到与父母顶撞、说粗话,几次离家出走,一次至两天两夜不归。由学校老师建议,父母携同孩子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初步诊断儿童品行障碍,采用行为认知疗法和犒赏疗法,帮助增强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习得健康有效的亲子关系,改正其不良的日常行为。经过4周治疗,求助者基本改变了认知方式,能回到学校进行正常的学习。一、一般资料**,女,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独女。身高150cm左右,体态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历

2、史,家族无精神病史。二、主诉和个人陈述母亲陈述:我们家生活条件不好,没有文化,不会教育孩子。平时做点小生意,常把她一个人丢在家中。以前孩子还算听话,一年前发现家里的钱常丢失,问多了就说学校老师要交学费。去学校问老师,反映说成绩不好还旷课,她爸爸就打了她一顿,她就离家出走,两天一夜没回家,问也不说。我们非常着急,多次发生冲突,她还学会了骂人,我便留在家里看着她。管得紧了她就用出走要挟我们,现在变本加厉,我们也没办法,觉得这孩子是完了。个人陈述:不喜欢上学,上学没有用处。爸爸妈妈都不关心我,他们只喜欢挣钱。老师总是批评我,

3、同学们也看不起我,只有那些“哥们”关心我。家里不缺钱,以后在社会上混一样可以有钱,班里同学太坏了,常跟老师打小报告,反正呆在学校也没意思,也不愿回家。三、观察与他人反映咨询师观察:眼睛大,有叛逆的眼神。头发披肩,零乱,衣服时尚、拉链敞开,不符合学生着装,嚼口香糖,神情傲慢。谈到师生关系和父母关系时不屑撇嘴巴。妈妈给她拉拉链,对妈妈吼“别烦我”。老师反映:经常旷课,学习成绩不好,即使在学校也不好好学习,上课睡觉,回家不写作业。从上学期开始服装发型、言谈举止都朝着社会青年的方向发展,开始化妆,还拿别人的东西,教育也没有效果

4、。家长没时间管,有学生反映跟社会上的人员交往,还以此为荣,吓唬对她有意见的学生,满嘴说脏话,不合适谁也骂,总之很难管理。四、评估诊断(一)状态评估:智力测验:瑞文测验-联合型图册IQ为86;百分数等级为17%。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动作协调能力较好。个性评估:情绪好激动,个性外向,比较爱冒险,少有顾及,爱幻想。社会适应评估: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劳动技能和经济活动方面不存在问题,个人取向和社会责任方面相比较弱。(二)诊断依据:ICD-10的诊断标准,诊断为品行障碍。ICD-10的诊断标准:(1)起病于儿童少年期,一

5、般应在7岁以上,18岁以下,症状持续半年以上(2)至少有以下不端行为一种:好斗‚无故伤人或虐待动物ƒ无故破坏财物④无故纵火⑤经常偷窃⑥反复说谎⑦经常逃学,1学期3次以上⑧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⑨无故离家出走,彻夜不归。(3)不是由于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4)12岁时可能已有明显反社会行为,一般在15--16岁时达到高峰阶段。在诊断上需要反社会行为至少持续半年以上,而且此类行为已经导致患者在学习和社交功能上有明显受损时,一般才能确诊。(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主观感受

6、与客观环境统一,个性相对稳定,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状态,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之内,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的鉴别:根据症状学标准,神经症的求助者有明显、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行为,状态反应与现实反映无关。该求助者虽然有旷课、不去上学等行为,但属于个人取向和社会责任较弱,自我约束能力差有关,没有泛化行为,所以应该排除神经症。(3)与严重心理问题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烈,反应泛化,有现实事件对求助者造成心理上的影响,社会功能有损害,该求助者属于行为障碍,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所以可以排除

7、心理方面的问题。五、咨询目标制定 (一)近期目标和具体目标1.改善求助者骂人的行为;2.改善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3.改善在校与老师的对抗心理。(二)长远目标和最终目标1.改变来自父母、老师及同学的关系。2.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周围环境,重新树立上学的信心,按时上学、按时回家,不在外无故逗留。3.提高自控能力,远离社会闲散人员。六、咨询方案制定(一)方法:行为认知疗法 犒赏疗法代币法 (二)原理:1.品行障碍的患者存在认知缺陷,认知疗法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行为治疗目的是为了改变

8、或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主要采用正性强化法、消退法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对每个品行障碍的患儿,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靶症状)都不一样,将其靶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行为取代。每当不良行为被良好行为取代时,则给予物质、精神或社会性奖赏,以求得良好行为的保持。2.犒赏疗法,实称“阳性强化法”,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