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的监测

颅内压的监测

ID:43471100

大小:29.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4

颅内压的监测_第1页
颅内压的监测_第2页
颅内压的监测_第3页
颅内压的监测_第4页
资源描述:

《颅内压的监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颅内压(ICP)监测适应症:1、有颅内出血倾向者2、有脑水肿倾向者3、术前已有颅内压增高者,如梗塞性脑积水需行脑室外引流者。方法:1、植入法。经颅骨钻孔或经开颅手术将微型传感器置入颅内,使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2、导管法。在颅腔内的脑池、脑室或腰部蛛网膜下腔放置导管,将传感器与导管连接,使导管内的脑脊液与传感器接触而测压。有创ICP监测虽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为ICP变化提供重要信息,但在危重病人,ICP升高的一些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掩盖,而且对体征的判断也受检测者经验和水平的影响,因此是不够准

2、确的。判断ICP变化最准确的方法是进行有创的ICP监测,实施的指征为:①所有开颅术后的病人;②CT显示有可以暂不必手术的损伤,但GCS评分<7分,该类病人有50%可发展为颅内高压;③虽然CT正常,但GCS<7分,并且有下列情况二项以上者:①年龄>40岁;②收缩压<11.0kPa;③有异常的肢体姿态,该类病人发展为颅内高压的可能性为60%。有创ICP监测的方法(1)脑室内测压:在颅缝与瞳孔中线交点处行颅骨钻孔并行脑室穿刺,或在手术中置入细硅胶管,导管可与任何测压装置相连接。作者习惯通过DOME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仪的测压系统相连接

3、,结果非常满意。为便于引流脑脊液,可在DOME前端连接一个三通。如果没有电子测压装置,则改用玻璃测压管测压。脑室内测压最准确,且可通过引流脑脊液控制颅内压,但有损伤脑组织的风险,在脑严重受压而使脑室移位或压扁时也不易插管成功。此外,导管也容易受压或梗阻而影响测压的准确性。脑室内测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感染,因此管道内必须保持绝对无菌并防止液体返流。(2)硬膜下测压:即将带有压力传感器的测压装置置于硬脑膜下、软脑膜表面,可以避免脑穿刺而损伤脑组织,但准确性较脑室内测压差,感染仍是主要风险。(3)硬膜外测压:将测压装置放在内板与硬膜

4、之间,无感染风险,但准确性最差。(4)腰穿测压:在急性ICP升高,特别是未做减压术的病人不宜采用,因有诱发脑疝形成的可能。一旦脑疵形成后,脊髓腔内压力将不能准确反映ICP。ICP的正常范围为0.80~1.6kPa,2.0kPa即被认为ICP增高,达到2.67kPa是临床必须采取降压措施的最高临界,这时脑容量极少的增加即可造成ICP急剧上升。对具体病人来说,容积-压力关系可以有所不同,并取决于脑容量增加的速度和颅内缓冲代偿能力。作为对这种脑顺应性测试的一种方法,可以向蜘蛛膜下腔内注入或抽出1ml液体,如ICP变化>0.4kPa

5、,即表示颅压缓冲机制已经衰竭而必须给予处理。正常的颅内压波形平直,在ICP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ICP波形。一种为突然急剧升高的波,可达6.67~13•33kPa并持续5~20min,然后突然下降,此称A型波。A型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型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一种为每分钟急剧上升到2.67kPa的波型,称为B型波。B型波的确切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A型波的前奏,提示脑顺应性降低。但也有人认为B型波可能与呼吸有关,而无特殊重要意义。无创ICP监测虽然目前

6、临床多采用有创方法监测颅内压,如硬脑膜外测压、脑室测压等,需行外科手术,易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技术要求较高。而传统的腰椎穿刺法测定颅内压,虽然简便易行,但适用范围有限。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可在病床边动态监测的无创颅内压监测方法,成为临床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已经有了无创的颅内压监护仪。利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技术,来反映颅内压增高的程度。fVEP反映从视网膜到枕叶皮层视通路的完整性,当颅内压升高时,神经元及纤维缺血缺氧,代谢障碍,脑脊液pH值下降,乳酸浓度增高,神经传导就会发生阻滞,电信号

7、在脑内的传导速度减慢,fVEP波峰潜伏期延长,延长时间与颅内压值呈正比,从而反映出颅内压的改变。此方法适合重症、特别是昏迷患者的监测。对fVEP各波形的命名,我们采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规则,基线以上为负波N。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命名的波峰潜伏期来反映颅内压变化,如N2、N3、P1、P2、P100波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仪器本身的设置有关,如设置基线以上为正波P。另外仪器自身的系统响应延时,以及采样开始的时间不同,可导致波形命名的差异,如不同fVEP仪器的N2及N3可能为同一波形。为了便于研究结果的相互比较,波峰的命名最好采

8、用平均潜伏时间。  关于fVEP与ICP的相关性,国内外研究者已有一些报道。Donald使用fVEP和硬膜下颅内压监测技术,对脑积水和脑外伤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发现随着颅内压不断增高,N2潜伏期持续增加,N2潜伏期和颅内压呈正相关,N2潜伏期和脑灌注压呈负相关。York等证实了这一结果,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