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ID:43624739

大小:35.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1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1页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2页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3页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4页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笔者所在医院贫血诊断的患者180例,回顾性分析其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定贫血原因占80.00%,不明原因占20.00%,其中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贫血发生率较高。结论:虽骨髓细胞学检查不能实现100%原因确定,但对贫血诊断、贫血类型确定上具冇极高的应用价值。【关键词】贫血;骨髓细胞学检查中图分类号R5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6-0067-02贫血是世界性常见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其循环血液屮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血红蛋

2、白量及红细胞容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其引发原因众多,如机体免疫力缺陷、营养不足、感染、造血干细胞受损等,而只有明确贫血原因,才能对其进行有效治疗。骨髓细胞学检查是现阶段诊断贫血原因的重要手段,其能够直接而准确地检测出骨髓细胞的病理变化,进而为临床贫血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以笔者所在医院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180例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说明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1年12月-2013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贫血诊断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IIO贫血诊断标,不存在凝血因子障碍、血友病、穿刺部位炎症、晚期妊娠患者。英中男97例,女83例;年龄14-77

3、岁,平均(44.5±3.8)岁;各年龄段人数为:14〜30岁23例,31〜40岁40例,41〜50岁53例,51〜60岁28例,61〜70岁20例,70岁以上16例。1.2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选择胸骨、骼后或骼前等髓液丰富部位,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骨髓穿刺,获取骨髓细胞。采用日本东亚2100D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常规分析,测定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用瑞士涂色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以瑞士铁将骨髓图片染色并进行检查。1.3诊断标准(1)溶贫/急性失血:测定骨髓象相似,血象有区别;(2)多发性骨髓瘤/戈谢病:测泄骨髓象冇变化,血象无变化;(3)传淋/慢淋/白血病:测定骨髓象有区别,

4、血象相似;(4)血液寄生虫:测定骨髓象细胞辨认难度大,血象细胞易辨认。2结果经骨髓细胞学检查,180例贫血待查患者中有144例患者找到引发贫血的原因,占80.00%,包括急性白血病55例(30.56%),缺铁性贫血17例(9.44%),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10.56%),这3种发病率较高。其余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1例(6.11%)、溶血性贫血9例(5.00%).感染性贫血8例(4.44%).肝肾性贫血5例(2.78%)、慢性细胞性白血病7例(3.89%)、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0例(5.56%)、多发性骨髓瘤3例(1.67%);原因不明36例,占20.00%。3讨论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

5、减少,且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值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人群,其引发原因众多,如缺乏营养物质、慢性失血、造血原料不足、造血丁细胞损坏、感染等,且贫血现象述与一些外界原因有关,如海拔[1]。贫血临床表现受贫血病因的影响,如血液携氧能力的下降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血液、呼吸等系统的代偿能力、耐受能力等,进而表现出神经系统疾病如头昏、失眠、记忆减退、头痛、注意力分散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气急、呼吸困难、心悸、心率加快等,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功能减退、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闭经、月经过多、分泌腺体功能异常等,严重威胁患者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对贫

6、血患者进行检查,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治疗,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骨髓细胞学检查是现阶段贫血检查的重要手段,其检测原理为:骨髓铁包插细胞内、外铁,其中细胞内铁是幼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时的基本利用形式,细胞外铁是含铁血黄索存在的储存铁形式,瑞士铁染色能够了解机体内铁的动态变化情况,如原料在体内的吸收、存储情况,幼红细胞对铁的利用情况等,进而反映铁元素形态、功能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2]。临床多用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象及骨髓细胞象,前3项为贫血断定指标,其中任意一项低于正常值最低限则可确诊为贫血,后两项则可进一步判断贫血程度,反映患者病情。从患者贫血年龄段分布上看,31-60

7、岁年龄段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中青年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平常不止规就餐、加班加点、过度劳累等刺激性因素有关,当然,需要证实此年龄段多发贫血的原因,仍需进一步调查研究[3]。从贫血类型上看,主要为缺铁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1)缺铁性贫血: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木研究中其发生率为9.44%,高于其他贫血类型,符合以往调查研究,其引发原因主要在于营养不良、休内铁吸收障碍造成的合成血红蛋白的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