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论文 《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

元杂剧论文 《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

ID:43738757

大小:32.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3

元杂剧论文 《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_第1页
元杂剧论文 《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_第2页
元杂剧论文 《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_第3页
元杂剧论文 《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_第4页
元杂剧论文 《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元杂剧论文 《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前言:《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昭君出塞”的历史题材为创作依据,并针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艺术创造的一部不朽剧作。《汉宫秋》的内在意蕴复杂,数百年来人们对其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马冀老师对这三类主题一一进行批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总结亡宋、亡金历史经验这一主题。我非常同意老师的这一观点,但我更认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一定是服务于现实。因此试探性地,在老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主题观点,即再现元初各类汉族文人的不同生活状态,反映了以马致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反思历史经验教训,重新定位人生,重塑

2、价值观念时的苦闷、彷徨的情绪。题目:《汉宫秋》主题思想新探。关键词:《汉宫秋》,马致远,元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王昭君,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期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为汉匈和睦,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元杂剧中曾有关汉卿《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月夜走昭君》等,而流传至今的只有马致远的《破有梦孤烟汉宫秋》一部。当今学界对《汉宫秋》的主旨探讨一直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爱国主义、爱情主题、反抗民族压迫主题,这三类主题都比较热门,在课上老师也对这些观点进行一一批驳,在此我不再赘述

3、。只是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还请老师批评指正。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的读书写作只为一个目的,即儒家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位极人臣。自古以来,这些士人都备受尊重。特别是隋唐以来,科举制成为国家选官制度,知识分子们有了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在社会上也享受特别高的待遇。即使并为被选为进士,那也可以吟诗作对,针砭时弊,总有精神寄托和一种人格上的自信。然而,到了元代,出于民族心理,汉人备受歧视。取消科举,汉人知识分子被排斥于政治圈外,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甚

4、至社会地位低下到“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这对他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观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摧毁引起了当时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导致了对传统儒学的怀疑,价值观的混乱、颠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元代知识分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部分人,无法冲出传统思想的樊篱,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反思着亡国的原因,他们清醒着,却又对现实无能为力。因此陷入苦闷彷徨,迷惘痛苦,进退失据的精神状态。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坚信原先的价值观,将自身的命运与本民族命运相结合,他们看到了本民族所蒙受的危难与屈辱,然而却丝毫不畏惧异族的强权,宁

5、死不屈,坚守民族气节,甚至为国殉葬。还有一部分奸诈小人,为自身利益卖主求荣,妄图用阿谀奉承取悦新主,以求苟延残喘。此外,还有如关汉卿之类的人,与下层人民结合在了一起,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当然一定也不缺乏积极入仕,试图在元代求取功名的知识分子。《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便是这一大动荡时期的文人,在如此价值观混乱的年代,他的精神也如其他文人一样陷入迷茫的困顿当中。所以,笔者认为,马致远创作《汉宫秋》意图很可能是以汉元帝,王昭君,毛延寿分别代表不同的知识分子,根据他们每个人的人生悲剧反映出这三类文人的生活悲剧,同时表达出表达这一时期

6、的知识分子困惑绝望的精神状态。首先来看王昭君,昭君傲岸高植,凛然大义的形象在《汉宫秋》中感人至深。马致远通过对历史的改编,将宠妃王昭君为国家大计而和番,最终在黑河投江自尽的壮举描写的淋漓尽致。昭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终于汉元帝,终于汉王朝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在投江时升华,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悲剧性人物。正如当时为国殉难的文人武将一样,马致远对这类人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然而也对他们最悲壮的结局表示心痛和惋惜。再看汉元帝。在文本的开篇,汉元帝是个风流天子,沉醉于女色之中,对国家所面临的危难

7、浑然不觉。还自吹自擂“四十雨露匀,万里江山秀。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第一折中的汉元帝由于昭君被迫和番而导致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他骂那些“忠臣”只是“乘肥马、衣轻裘”、“畏避刀剑”的懦夫。对于昭君的离开他孤立无援,屈辱愤怒难于言表,并最终发出“我哪是大汉皇帝!”的感叹。第二折中,汉元帝的情感由爱到怨,开始反思昭君出塞的悲剧原因“少不得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空掌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统治者的混用懦弱,文武大臣的奸邪佞谄,加速国势衰微,终于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第三折灞桥别离中,汉

8、元帝与昭君生离死别的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是愁泪滴千行。”作者用一唱三叹的曲调,重叠的句法,表达了汉元帝几近捶胸顿足的悲痛。第四折,孤雁的叫声惊破了元帝与昭君相见的梦,那痛彻心扉的思念,那对逝去的爱人的哀悼,那对朝廷无能,对自己无能的郁勃痛苦的形象跃然纸上。从全剧的重点是元帝内心的长篇抒情可以看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