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

ID:43968179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7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_第1页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_第2页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_第3页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经鼻内镜对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方法:观察540例手术病例,分析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果:治愈395例,好转110例,无效35例。结论:全面观察分析术前术后的鼻腔骨结构情况变化,纠正术后系统换药和鼻腔冲洗提高术后的疗效判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牛冇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97-01鼻内窥镜一种耳鼻喉科设备,是一种能对鼻腔进行详细检查的光学设备,一般指的是硕管镜,有0至90度不等的角度,由于有良好的照明,加Z本身比较细,直

2、径只有2.7-4.Onun,但鼻内窥镜有时也指软管镜。鼻内窥镜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内的结构,來对鼻腔和鼻咽部甚至鼻窦内部结构进行检查,是诊断鼻窦炎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通过配套的手术器械还能对鼻窦炎鼻息肉进行精细的治疗,使手术能够达到传统手术无法到达的区域。在为患者检查的时候,传统的方式经常会为患者造成痛苦,而耳鼻喉内窥镜检查时患者可以坐位,也可以半卧位,医生将耳鼻喉内窥镜伸入患者口腔、耳腔、鼻腔内,然后仔细的检查所需要了解的部位,由于医用内窥镜照明好、清晰度高,可以清楚地看到深在、狭小、不能在额镜下直接窥视的结构。如中鼻道内的钩突、筛泡、上颌窦开口、嗅裂、鼻咽部咽鼓管

3、开口、腺样体组织等。1资料和方法2007-2010年完成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鼻息肉切除术540例,男390例,女150例;年龄6〜73岁,平均42岁;均常规鼻内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诊断为鼻息肉、鼻窦炎360例,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窦炎120例,单纯性鼻息肉60例;有手术史者13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者280例,单侧鼻窦炎鼻息肉80例,鼻中隔偏曲者440例。经过1997年海口标准分型大部分II型以上,主耍症状不同程度的鼻阻、流粘脓性鼻涕、头痛、嗅觉下降。手术方法:采用0°和30°OLympus鼻内镜和配套鼻内镜手术器械,全部病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先吸割息肉或鼻中隔矫正术后,用Me

4、sserklingerT术方法,开放鼻窦清理病灶。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局部用达芬霖和雷诺考特喷鼻治疗,出院后采用鼻内镜检查和清理鼻腔,第1个月内10日1次,第2个月2周1次,笫4个月开始1个月1次或根据具体情况约定清理时间。2结果经术后1〜3年随访,进行了疗效结果判断分析统计,治愈395例,其中定期来随访清理术腔3个月以上的340例,好转110例,其中随访清理术腔2个月左右的80例,无效35例其中出院以后1〜2次清理术腔的12例,其余患者失访。由于术后采取了鼻腔的有效冲洗,其他并发症明显减少。主要为残余中鼻甲与鼻中隔或鼻腔外侧壁的粘连,及创面肉芽囊泡,复发小息肉等。据不完

5、全统计有26例使用相应的及时处理而好转。3讨论本组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冇效率为94%左右,影响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因素有以下儿种:①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对局部解剖的识别:识别解剖结果,熟练的手术技巧是开展此项手术的前提。②病情严重程度:II型I期以下的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愈率高于II型II期或III型者,尤其复发多发鼻窦炎鼻息肉治愈率较底,而术后反应也较重。③部分患者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定期來清理鼻腔,术后的随访清理术腔占手术成功的人一半,及时摘除小囊泡和水肿、增生的肉芽、清除鼻腔的分泌物、凝血块、干痂,及时解除纤维粘连、瘢痕粘连,本组结果说明术后按时复查和用药,是鼻内镜手

6、术成败的关键。④变态反应的因索:变态反应鼻窦炎鼻息肉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鼻息肉复发和术腔上皮化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⑤鼻中隔偏曲的因素:维吾尔族鼻部解剖发育比较特殊,鼻梁较高、鼻中隔偏曲发生率较多,尤其是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交界处偏曲较多,直接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育和中鼻道的引流,故鼻窦炎发病率较高。⑥围手术期的治疗:术前、术后正规使用抗生索和皮质激素,是恢复鼻腔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的不可少的治疗手段。鼻内镜术后转归时间10〜14周,应注重术后随访和清理术腔。术后第2周内及时清洁术腔,清除位于窦口的干痕和术腔内分泌物。术后2〜10周术腔出现囊泡,息肉,肉芽增生,以及窦口周围

7、黏膜水肿,及粘连的好发阶段。这个时期是术后护理的最重要阶段。应积极清除术腔的增生组织,保持已开放鼻窦的引流通畅,分离粘连的黏膜,术后16周左右术腔逐渐轮廓化,逐步覆盖止常黏膜上皮,最终完成上皮化。参考文献[1]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古庆家,李国义,梁传余•鼻内窥镜手术治疗II[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50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杂志,2003,4:232-233[3]游全贵,梅乐,等•鼻内镜鼻窦手术186例临床分析•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2:7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