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

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

ID:4400323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17

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_第1页
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_第2页
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_第3页
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_第4页
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仲景黄疸病因病机临床认识[中图分类号1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54-02作者简介:赵平春(195&3-),男,大专,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中医科科主任。[摘要]作者复习了张仲景对黄疸的论述,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简捷明了地提出临床上黄疸主要系湿、热、瘀、痰四邪合而为病,为此熔渗利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利胆通腑等法于一体治疗黄疸。[关键词]黄疸;病因;病机张仲景涉及黄疸的论述,于《伤寒》[1]共8条,在《金匮》[2]设专篇。虽有五疸之分,但深究其病理因素,不外有三:湿、热、瘀。笔者据中医病理演变

2、规律,认为还有一潜在因素痰,常被医师忽视。并认为在临床上黄疸多由湿、热、瘀、痰四邪合一患病,据此立法拟方,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1湿在黄疸的四大致病因素中,湿邪最为重要,可以是其他致病因素的基础因素,无湿就不会发黄,仲景早有“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黄疸病脉证并治》)。当然湿邪袭人,常以脾土虚弱为先决条件[3],若嗜醇甘厚味内湿蕴藏于里者,更易罹病,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同气相合”,湿邪最易困阻中焦,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影响肝胆疏泄,从而胆液不循常道,渗与肌肤发生黄疸。中焦湿邪,因体质之别而寒化、热化。素体阳弱阴盛,湿邪从寒化生寒湿

3、,留恋太阴。《伤寒》187条和287条均指出:“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湿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又在259条中阐释其发黄原因是"寒湿在里不解”。据笔者临床观察,寒化者少,热化者却多。即若素体阳旺,湿多从热化而归于阳明,化生湿热,蕴蒸肝胆发黄,正如《伤寒》280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正因为湿依体质有寒化热化之异,才有后世阴黄、阳黄之分[4]。但黄疸证热多寒少,实多于虚,阳多于阴,以热证为主[6]。3热(毒)“疸”之义,热为意。火热之邪,熏灼肝胆而致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发黄。临床上热毒炽

4、盛,迫使胆汁外溢引起的“急黄”,十分凶险,是热毒所致黄疸之极例。《伤寒》200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是说大实大热的阳明病,误用火法(灸、熏、熨、温针、温药等法),火热相长,邪热炽盛,津液溢沥,小便不利形成黄疸。火热与湿的关系十分密切[5]金•;刘定素认为湿虽为阴邪,五行属土,但火热可以生土湿。“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O温病本不自生,用于火热拂郁,水液不得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宣明论方》)湿热为黄疸之本,湿热互为因果,尤油面相裹,难分难解。这也就是前面提及的湿从寒化少的原因之一,临床上

5、值得注意的是:久黄不愈,黄色浑暗者,貌似“阴黄",却须仔细辨别,不可随意就以阴黄施治,因为疫毒越重,黄疸愈深,具色越黯黑,如烟薰状,乃火极如水。因此辩治阳黄阴黄不能仅以黄疸的鲜明与晦暗为据,而应视有阳明抑或太阴证为准,是阳明证者为阳黄,并太阴证者为阴黄。明白这点是非常重要的。4瘀仲景对黄疸病另一贡献一一以“瘀”论黄。瘀于里,肝藏血失常,疏泄失职,或瘀阻胆道,胆汁不循常道外溢发黄。《伤寒》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此谓瘀血黄疸以破血逐瘀法治之。上海中医学院报告黄疸与血栓素系及前列腺素6酮

6、呈正相关,活血凉血利胆通腑利于抑制血浆TXB2及b-KetoPG,生成和内毒素消除[7]。仲景论瘀,绝不仅限于血瘀,可延有热遏、湿阻、寒滞、气郁等。如《伤寒》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中的“瘀热在里”,就是指湿热郁遏不得泄越,故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表散泄郁邪。寒邪凝滞收引,寒湿黄疸必然有瘀。黄疸乃各种病理因素淤滞所成,必致气机枢纽功能紊乱,肝气不升则胆汁不降,反加重黄疸。因此黄疸之瘀,遍及血、气、湿、热、寒诸方面,为临床时以“通”(给邪去路)立法治疗黄疸提供了理论基础,如通腑泻下之品可阻断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从大便中排

7、出更多的粪胆原而降低了血胆红质浓度。治疗黄疸时,若能贯以调理气机,化瘀透热,湿散利湿等法,往往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痰痰是黄疸的病因,仲景原文未及。从中医病理演变规律,可推知痰亦是黄疸的重要病理因素。当然,中医之痰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8],祖国医学素有“痰瘀同源”的认识。血不利则为水,瘀阻水停即为痰。《血证论》云:''瘀血现久,亦能化痰水”。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了此点,“血液在流动过程中的变态异常(血瘀),其最后结果导致津液代谢失常而成为痰浊。所以血瘀一旦发生,就是痰浊的形成[8]。此外,中医尚有湿聚成痰、热盛灼津为痰、情志不畅脏腑功

8、能失调致水津输布失职生痰等认识。因此痰是黄疸形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痰阻血络,湿热瘀阻,则黄疸胶固难化,不易消退。黄疸越久,挟瘀挟痰越多。因此临床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