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ID:44024745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8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_第1页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_第2页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_第3页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_第4页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71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561-5464(XX年来落实输卵管结扎术、放置宫内节育器、人工终止妊娠等节育手术的增多;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外出女青年中性工作者增多;以及农村不良经期卫生习惯等现实情况使发病率有显著上升趋势。因为抗生素的长期滥用,使用的频率、品种的增多,时间的延长,使不良反应增加,治疗效果降低。而中医在治疗慢性盆腔炎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我站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取得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XX

2、年在我站门诊就诊,自愿接受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68例,对照组44例,两组年龄、病况、病程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1.2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所有患者都具以下一种或几种症状及体征,反复下腹坠胀痛,腰紙部痛,白带过多。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宫体压痛,单侧或双侧附件区压痛,单侧或双侧附件区增厚1.3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x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1.4治疗方法①中药治疗,方剂1:败酱草15g.紫花地T15g.蕙该仁30g、车前草15g,、赤芍10g、红藤10g.白芍1

3、0g、山药15g、香附10g、延胡索10g、木香6,甘草5go方剂2:黄英15g、淫羊#15g、鸡血藤10g、桂枝10g.三棱10g、益母草10.川苇10g、延胡索10g、白芷10.威灵仙10g.蒲公英10g.半枝莲10go根据临床症状选用方剂,并随症加减,带下稠者加苍术10g、黄柏6g、椿根皮10g;带下味臭者加龙胆草20g,黄苓10g;腰酸者加续断10g,桑寄生15g;疲乏无力者加党参20g,黄英20g;小腹包块者加莪术10g,夏枯草15g;输卵管阻塞者加皂角刺10g,路路通10go每日1剂,

4、水煎服,10天一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月经期停药。中药保留灌肠: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半枝莲、鸡血藤等。西药治疗:盐酸左氧氟沙星O.lg,每日1次,静脉滴注;甲硝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用药10天,停药10天,再如前用药10天。两组疗程结束后1周内复查。治疗前检查并记实主要症状和体征,疗程结束后检查并如实记录1.5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体征阴性,B超提示盆腔无异常;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盆腔脏器压痛不明显,B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块明显缩小,盆腔积液消失;有效:腹痛减

5、轻,妇科检查盆腔脏器压痛有所改善,E超提示附件炎性包块缩小,盆腔积液范围缩小;无效:治疗3个疗程,症状及体征经均无改善,B超无变化2结果两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可知,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治愈率67.65%,明显优于对照组47.72%;治疗组总有效率92.65%,明显优于对照组65.91%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慢性盆腔炎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若未能得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以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的经济

6、负担[2]。慢性盆腔炎可由于产后、剖宫产、流产及其他手术有各类需伸入器械进入宫腔的操作如人工流产、放、取环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等所致[3]。慢性盆腔炎,是由于长期炎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致盆腔器官及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而西药抗生素治疗局部难以吸收,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大,长期使用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和耐药性。中医无盆腔炎的病名,其症状可见于带下病、热入血室、妇人腹痛、痛经、不孕等。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是湿浊与血互结,气滞血瘀,伤及冲任二脉而致。由于胞宫血虚之时,正气不足,湿浊热毒乘虚侵袭,与血互结,瘀滞胞

7、宫胞络,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损,甚至瘀血湿浊形成包块。邪毒壅滞于下焦,阻滞经脉与胞络,不通则痛,故以下腹痛为其主症。故以清热燥湿、活血祛瘀、消症散结为治则。中药方剂1中,败酱草清热消肿,行瘀止痛,红藤清热散瘀,紫花地丁清热解毒,三药合用对盆腔炎疗效尤著;山药、蕙该仁、车前草健脾清热利湿;赤芍、红藤活血祛瘀;制香附通行十二经,入气分而行其中之血瘀;延胡索入肝经而行血中气滞,配木香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功效。肾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脏腑致寒凝,寒凝则阳气失通而致血瘀,寒湿瘀结下

8、焦,胞络受阻,血行不畅,而表现为疼痛、坠胀、带下量多。依据本病多寒多瘀之特点,故投以温、通为法。治宜温阳化瘀,祛湿止痛。方剂2中,黄茂扶正气,壮元阳,行血脉,布精微,统血液,和营卫,乃补气、升阳之良品;淫羊麓补肾阳,固冲任,通百脉;二药合用脾、肾双补,振奋阳气。桂枝温通阳气,通经络,行气血。蕙该仁、白术健脾气,祛湿浊,升清阳,调营卫;鸡血藤、三棱、姜黄、益母草、川苇、醋延胡索畅血脉,消瘀血,理冲任,止疼痛,化广徵痕。白芷破宿血,止疼痛,祛风毒。威灵仙除水湿,通经络。湿邪郁久易于化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