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转移机理研究

技术转移机理研究

ID:44252002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0

技术转移机理研究_第1页
技术转移机理研究_第2页
技术转移机理研究_第3页
技术转移机理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技术转移机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张玉臣第一章、技术转移中的困惑及启示哈佛人学经济史学家戴维•兰徳斯在其著作《国富国穷》中指岀:各国贫富的差异主要在于发明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鼓励教育和学习的情况,以及制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发明了技术并不一定能导致技术的自然应用。使用技术有其内在规律和机理,技术转移及其价值的实现需要特定的资源、环境和制度条件。1.困惑之一:为什么做岀人呆努力之后,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没有显著提高?我国技术转移工作开始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丁•进一步推

2、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技术体制改革若T•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屮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国家小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5—2010)》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02.困惑之二:是什么因素决定着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同时,限制着技术知识的同步转移?一项技术知识发展成为被市场接受的商品,要经历四个阶段:技术知识的研究与发展(RD),对RD过程创造的技术知识进行性工程化(屮试)开发、对工程化的RD成果再进行商品化开发、将商品化的RD成果推广扩散为产业。

3、闲惑中的思考:第一、技术转移并不是简单的纵向发展过程。技术转移过程发展非常复杂,每个发展阶段都包含人量综合知识的横向注入、资木等非技术知识要素的广泛参与。第二、技术知识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第三、知识资源成为决定国际分工格局的依据。第四、技术知识和技术商品并不一定同向转移。—•方而,产业本身技术知识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依赖不同科学知识的集成、越来越表现出综合化、体系化特征;另一方面,产业内部按照产业链进行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产业链高端与低端的界限越来越清晰,研发、设计、制造之间的专业化分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4、使得跨国公司再进行产业转移时,可以牢牢把握产业链高端、实现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的分离。产业转移承接方在承接产业和技术商品时,并不能同时获得技术转移的知识。第五、核心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能依靠引进获得。实施证明,技术能力是内生的,必须通过冇冃的的主动学习和技术开发实践才能获得。即使引进了技术知识,也只是为学习创造了机会和条件,而不能代替学习本身。没有学习、没有学习以后的自主开发实践的经验积累,就不可能真正消化吸收外來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和开发能力。第六、在M用创造知识的实践屮提升创新能力。美国在19世纪后

5、半期,为了缩小与欧洲技术的差距,各部门、学校和企业人量派逍人员到欧洲参观、访问、学习和进修,利用欧洲为美国培养人才。上海振华港机是1992年成立的民营企业。当时国内港机市场被LI本、德国产品垄断。该公司坚持在模仿屮学习,在学习屮进行自主创新,用了12年时间,就被国外专业杂志誉为“代表新一代集装箱机械发展方向的”企业。口前该企业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60%。3、观察和启不第一、强化了政府政策干预的创新体系建设。弗里曼研究日木经济成功的原因时,将其归结为存在一个“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创新体系

6、。他指出,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单纯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技术创新必须少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结合起来构成创新体系,才能对经济产生重耍影响。美国形成了以研究机构和大学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棊础和源泉,大企业重在占领全球技术创新制高点,小金业主要从事创新开发和商业化实现,分工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第二、强化了本国创新为主的创新体系建设。第三、强化了以技术转移为主的创新体系建设美国的微电子和计算机R&D联合体(MCC),首先是一个技术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国家合作研究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条例》;日本的《创造、保护及应川知识财产推进计

7、划》技术转移的动力机制不足、转移比例较低、转移成木较高、转移风险较大。第四、强化了技术转移网络和核心能力建设国内网络:企业之间的只是联盟、人企业RD联合体和各种类型的产业发展集群。国际网络:大的跨国公司之间的研发合作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把我技术体系的核心坏节,具有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才能实现技术口主和技术主导;同时,拥有强人的技术知识全球网络,才能快速捕捉新的知识信息,才能广泛利用全球科技和信息知识资源,才能使企业永远走向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前列,保持和扩人自身的领先优势。例子:P25市场竟争结构对技术知识转移有重要

8、影响。(技术资金的论文)第二章、审视技术创新体系结构1、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发展首先提出创新概念,并将具用于经济分析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1年,熊彼特再起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影响出发,提出了创新概念。弟里曼: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波特认为国家竟争优势建立在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