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设计(教师版)

ID:44430663

大小:66.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2

河中石兽--导学案设计(教师版)_第1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设计(教师版)_第2页
河中石兽--导学案设计(教师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导学案设计(教师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中石兽导学案(201&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难点】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知识链接】作者纪旳,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

2、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1.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阅古义:经历,阅十余岁。是古义:代词。是非木柿。盖古义:发语。盖石性坚重。但古义:只。但矢其一。2.一词多义。【自主学习】去: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今义:并列。今义:阅读。今义:判断词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今义:表转折但是,去卩。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Z去南海。距离。被。成为。是

3、。在。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橘生于淮南则为橘。为其来也。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颠”同“癫”,疯。揑数小舟,曳铁耙4.通假字。求之地中,不更颠乎?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求之下流,固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临表涕零策Z不以其道B.一寺临河干C.当求之于上流■D.果得于数里外扶苏以数谏故••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棹数小舟,曳铁锂()••③湮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4、)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选岀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答案:5、C(A.固然,巩固;B.靠近,面对;C.它;D.儿,屡次。)6、(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

5、”的近义词即可,。(2)去,离开。(3)逃走(4)亲近而不庄重7、(1)这不是木片,难道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吗?(木柿:木片;岂:难道;为:被)(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但:只;臆断:主观地推断或主观臆断)8、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合作探究】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解析: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儿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儿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6、?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解析:(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碰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

7、,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儿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解析: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屮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解析: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

8、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笫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5、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解析: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知识迁移】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Z,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