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ID:44592991

大小:412.49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10-23

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_第1页
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_第2页
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_第3页
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_第4页
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与中风病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后,或继续发作,或自然而愈,或进一步发展为中风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近十年*,中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发病年龄提前,而且屮风病发生存在轻型化的趋势。卫生部最新统计显示,2002年我国脑血管病继续排城市和农村居民死亡原因第二位,病死率分别为100.6/10万和70.46/10万。宗“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治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以减

2、少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而具有儿千年历史的屮医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多数医家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与年龄、体质、饮食、情志、劳逸、遗传等因素有关。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失调,标实为风、火、痰、瘀,或上述因素相互夹杂为患。然而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病过程的关键环节,诸说莫衷一是。目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治法很多,尽管在这些治法中几乎都有活血化瘀,但单用活血化瘀者少,大多均配合其他治法,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血瘀论

3、提出质疑。与此同吋,从壽邪论治中风病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鉴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中风病有着一致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我们在总结、分析古今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和发病、病理过程的现代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认为热毒蕴积,脑络受损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机,治疗原则应以解毒通络为主,故创立以清热解毒药与通络活血药为主的解毒通络饮。木研究旨在观察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探讨解毒通络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

4、不足性眩晕的作用机理,以期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方法,并为进一步阐明中医药防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作用机理及作用环节提供有益的帮助。临床研究1—般资料1.1研究对象60例病人全部来自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屈医院门诊及急症科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1.2病例选择标准1.2.1中医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订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眩晕的屮医诊断标准:

5、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最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可有反复发作史。1.2.2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2],并参照游氏诊断标准⑶。①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诱发;②眩晕同时伴有其他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眼症(黑朦、闪光、视物变形、复视)、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乏力、猝倒、昏厥;③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或消失,

6、辐犊反射障碍,自发性或轻微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④病因明确,如颈椎病、颈椎外伤、脑动脉硬化、高粘血症、糖尿病等;⑤经TCD、脑血流图证实均有明显的血流不足,或单侧椎动脉血流不足;⑥排除眼、耳和颅内其他疾患所致眩晕,包括头颅CT或MRI检查正常。1.2.3中医辨证标准①肝胆火盛:平素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而红目赤,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或舌见瘀点瘀斑,脉弦滑数或弦涩。②风痰内盛:平素头晕头胀,胸闷痰多,舌见瘀紫或舌下脉络青紫,苔白或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涩。1.2.

7、4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及中医辩证标准,至少发作两次以上,且近一个月内至少有一次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年龄在40〜80岁之间,TC、TG、LDL至少有一项偏高者。1.2.5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眼、耳疾患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链霉素中毒等所致的眩晕;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1.3一般情况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病、临床症状体征分布及中医证型分布等资料比较见表1〜6。分别经I

8、检验和芒检验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表1性别分布比较例数治疗组301911对照组3021注:xJo.3000,P>0.05表2年龄分布比较年龄分布(岁)病例数40506070半均年敝(x±s)治疗组30111359・93±7.36对照组30131259.33±7.74注:t二0.3078,p二0.7594表3病程分布比较病程分布(月)<1>6半均炳桎(x±s)治疗组对照组162・82±1.90142.78±1.87注:t=0.0821,p=0・9349表4合并病比较组别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