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胎传梅毒14例临床分析

早期胎传梅毒14例临床分析

ID:44613552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早期胎传梅毒14例临床分析_第1页
早期胎传梅毒14例临床分析_第2页
早期胎传梅毒14例临床分析_第3页
早期胎传梅毒14例临床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早期胎传梅毒14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早期胎传梅毒14例临床分析【关键词】胎传梅毒【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1年7月〜2004年7月收治的14例早期胎传梅毒。结果皮肤粘膜损害4例,病理性黄疸7例,肺炎3例,早产2例,鼻炎1例。梅毒血清学检查:RPR阳性14例,TPHA阳性14例。青霉素治疗:13例好转,1例放弃治疗,未发生吉赫反应。2例出院随诊复查RPR转阴,3例未复查,9例失访。结论临床表现以皮损害、病理性黄疸为主。早期诊断,早期彻底治疗梅毒孕妇可减少早期胎传梅毒病死率。注意预防吉赫反应,提咼出院后随访率。胎传梅毒是由感染梅毒的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播给胎

2、儿所致。近年来发病呈增多趋势,在基层医院发病率亦上升,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早期诊断,并减少误诊、漏诊,现将本院于2001年7月〜2004年7月收治14例确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9例,女5例,入院时年龄〈1天5例,1天为5例、10天为4例。早产儿2例,足月小样儿1例。出生体重:2.3~3.2kg0出生时有窒息史2例,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例,合并出血症1例,脐疝1例,硬肿症1例,无症状2例。1.2临床表现皮肤粘膜损害4例:1例双侧足底散在皮疹,形态各异,红斑疹、小丘疹为主;1例双下肢可见黄豆大小圆形皮损,双侧手掌面可见蛎壳状皮损;1例双

3、侧上下肢散在皮疹,间或有脓点,腕关节及踝关节附近皮疹融合成片;1例口周弥漫性红肿。皮疹出现时间为:出生时2例,其余于生后3〜7天出现皮疹。病理性黄疸7例,肺炎3例,早产2例,鼻炎1例,呕吐1例,脐部出血1例。1.3实验室检查初筛试验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确诊试验采用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14例患儿RPR、TPHA均为阳性,滴度为1:8〜1:128o14例患儿母亲RPR、TPHA均阳性,11例确诊未治,2例不规则治疗,其中12例产前检查发现,2例为发现患儿患病后,母亲血清学检查确诊,血常规:贫血6例,血小板减少1例。肝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升高1例,谷草

4、转氨酶升高1例,白蛋白降低1例,Y-GT明显升高1例,胆红素>205uml/L3例。1.4治疗及转归均采用青霉素治疗,每次5〜10万U/kg,每日2次,10〜14天为1个疗程,其中1例因住院15h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长放弃治疗,余均好转出院。2例岀院后4个月随诊复查RPR已转阴,1例出院1个月、2例出院半个月未复查,余9例失访。2讨论胎传梅毒包括早期胎传梅毒、晚期胎传梅毒和胎传潜伏期梅毒[1],早期胎传梅毒多数在生后5周内发病,其常见症状为发热、消瘦、皮疹、粘膜损害、骨损害、肝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神经系统损害等。吴本清等[2]报道本病以早产儿多见,临床表现

5、以皮损害、骨损害、肺损害为主。本组14例患儿分别以皮疹或气促、紫组、皮肤黄染、早产入院,临床表现以皮损害,病理性黄疸为主,4例皮损害皮疹形态多样化,以红斑疹、圆形皮损多见。病理性黄疸占7例,单纯以皮肤黄染入院4例,黄染出现时间生后18〜36h,总胆红素157.5〜242.8umol/L,提示我们病理性黄疸也应常规行RPR检查,以排除本病或早期诊断,避免漏诊。本组5例生后1天内即发病,其中1例生后6h以气促、紫组、皮疹入院,15h因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放弃治疗,说明胎传梅毒发病越早,病情越重,越易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且预后凶险,应引起重视。其原因可能系母亲感染梅

6、毒未及时治疗,于怀孕早中、期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在宫内造成全身性播放性病变,导致出生时即有严重临床症状,从而造成不可逆的多脏器功能损害。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彻底治疗梅毒孕妇可减少早期胎传梅毒病死率。在青霉索治疗中要注意预防吉赫反应,此反应系药物治疗时大量螺旋体被杀死,放出异性蛋白质所致,多发生在接受治疗后6〜8h,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皮疹。国内为预防吉赫反应多釆用皮质激素,本组14例治疗初始1〜2天采用小剂量2~3万U/(kg?d),2天后过渡到治疗量3〜10万U/kg?d,疗效较满意,同时亦避免吉赫反应发生。14例患儿除1例放弃治疗外,余均顺利完成1个疗程治疗

7、出院,因本组患儿父母均为乡镇外出打工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同时对本病认识不足,因此大多出院后不再来院,故失访率极高,由此可见在我国普及性病知识,提高对梅毒等性病危害认识是降低早期胎传梅毒发病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参考文献1吴端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80-985.2吴本清,徐位仁•早期先天性梅毒6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4):252.作者单位:352100福建省宁德人民医院儿科(收稿日期:2004-08-12)(编辑毅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