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2)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2)

ID:44682681

大小:23.5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2)_第1页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2)_第2页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2)_第3页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2)_第4页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2)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宗教建筑宗教概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解脱苦难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这种崇拜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一、佛教佛教偈语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释义: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

2、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佛教偈语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六祖大师)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慧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出

3、自此”二、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基督教信仰以耶稣基督为中心,以圣经为蓝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稣基督的救恩,充分彰显了上帝对全人类和整个宇宙舍己无私的大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基督教教建筑1、拜占庭式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Sophia)是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335年由君士坦丁大

4、帝首建,532年查士丁尼一世续建。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被改建成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现为博物馆。历史悠久,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建筑重新以博物馆的身份对世人开放。6世纪中又由查士丁尼(Justinian)大帝再建,教堂主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前厅有600多平方米,中央大厅则达5000多平方米。巨大的圆顶直径达33米,离地高55米。教堂藏有大量圣物,

5、当中以一个15米(49英尺)高的银圣幛最具特色,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圣座,在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正教会的焦点。2、罗马式建筑比萨教堂(意大利)比萨大教堂(PisaCathedral)是意大利罗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始建于1063年,由雕塑家布斯凯托·皮萨谨主持设计。教堂平面呈长方的拉丁十字形,长95米,纵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圆柱。平面虽是巴西里卡式,其中央通廊上面是用木屋架,然其券拱结构,由于采用层叠券廊,罗马式特征依然十分明显。纵深的中堂与宽阔的耳堂相交处为一椭圆形拱顶所覆盖,中堂用轻巧的列柱支撑着木架结构屋顶。意义: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杰

6、作,对11-14世纪的意大利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比萨广场上有大教堂、洗礼室、钟楼和墓地。比起教堂本身来说,比萨斜塔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其实,它只是比萨大教堂的一个钟楼,因其特殊的外形、历史上与伽利略的关系而名声大噪。3、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

7、拱顶与飞拱。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夏特尔(沙特尔)沙特尔所在沙特尔城的伯斯地区向来有“法国谷仓”之称。在一大片麦田的田园风光中,耸立着两座极为耀眼的尖塔,这正是沙特尔大教堂。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部分始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