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的现象之我见

“知假买假”的现象之我见

ID:44871381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31

“知假买假”的现象之我见_第1页
“知假买假”的现象之我见_第2页
“知假买假”的现象之我见_第3页
“知假买假”的现象之我见_第4页
资源描述:

《“知假买假”的现象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09法学“知假买假”的现象之我见湖北大学政法学院09法学2009221101120015马家强近几年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和施行,尤其是第49条的“双倍赔偿”的条款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习,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假索赔案,类似于王海的知假打假案络绎不绝,在新闻界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王海现象”。由于我国法律对知假买假案的性质没有做具体的定性规定,所以造成目前针对这种知假买假打假案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观点,就连在司法界也有截然相反的判决生效。这种现象明显有悖于司法公正的原则和法制统一的精神。因此本人觉得有必要

2、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立法,统一法律的适用标准,最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公正审理这类案件。根据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尤其是第2条和第49条的规定,我们从中明确得到这样的一条规则,想要获得“双倍赔偿”,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件:第一,就是购买者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第二,商家或者说经营者必须有欺诈行为。那么现在我们只需要分析两个问题:第一,知假买假者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第二,经营者的知假卖假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只要妥善解决上面两个问题,也就不会再存在争议了。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逐个的探

3、讨:一、知假买假者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审查知假买假者的主体资格问题。目前就知假买假者的主体资格认定,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知假买假者购买商品并不是出于生活消费或者接受服务的正当目的,而是出于营利性的以获取双倍赔偿为目的,因此针对其主体资格不予认定为消费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要购买者购买了商品或者是接受了服务,就认定是消费,自然的购买者就理所当然的是消费者了。对于知假买假者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议问题,我认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从立法的价值取向来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页共4页湖北

4、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09法学很显然的,国家立法有一个初衷就是保护弱者的权利不被非法侵害,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那么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很自然的主要保护对象就是消费者了。据此,许多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而知假买假者不同于消费者,他们在事先(购买之前)已经明确知道商品的真实性能,甚至于有的恶意购买者在某些产品的专业知识方面比经营者更加熟习,因此在知假买假的买卖中购买者并不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应当不受法律的保护。对此,我并不认同上述的观点:我国法律条款保护弱者的地位并

5、不是就具体的个人而言,而是就全体的消费者而言的,举个例子来说,某个计算机专家在计算机市场上购买计算机,由于计算机专家对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所熟习的可能比经营者要多,因此我们认定法律不保护计算机专家的购买行为,即使计算机专家购买的计算机是假货,如果我们依据前者的观点,那么就是不管不顾,显然这样的行为不论是从情理法什么角度来看,我们都应该摒弃的。更何况我国目前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屡禁不止,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日益猖獗,单靠政府的正面打击显然是明显不够的,必须依靠群众,立足群众才可以更好的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综上,我的个人观点就是,在这里我们应当

6、将“消费者”做扩大理解,将知假买假者包括在消费者的含义里面,从而保证知假买假者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双倍赔偿,从而能够更大力度的打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和经营者,以至规范买卖行为,净化市场。如果我们将知假买假者拒之门外,不仅会造成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还会从客观上促进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和经营者更加肆无忌惮,借口购买者“知假买假”而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因此,将知假买假者纳入到消费者的行列,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是完全符合立法的保护弱者的宗旨的。(二)从举证角度来看:许多人总是认定

7、部分购买者是“知假买假”,其实对于“知假买假”这个只是涉及到购买者纯粹的主观心态,在严肃而公正的法庭之上,我们怎么可以接受作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断定购买者是知假买假者呢?我国法律一直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为此,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主张一方的当事人自然的肩负有举证责任。然而针对这样的完全主观心态证据,无法当然的作出知假买假的定性,从人之常情来分析,至多也只能对之定性为“疑假买假”,如果不买回来加以认真仔细鉴定,怎么能够断言,就是假货呢?既然如此,作为公平和公正的象征的人民法院又怎么会认定这样的主观

8、臆断作为法庭证据呢?既然我们认为纯粹的主观臆想是不可能成为法律证据的,那么我们就应当认为只要生产者和经营者无法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举证,那么我们就认定他们应当对知假买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