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ID:44891946

大小:1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1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

2、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诵点拨。(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

3、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

4、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

5、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三、解题。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

6、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

7、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四、再读课文。(一)研读课文第一段。1、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①

8、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②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