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

ID:44891947

大小:133.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01

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2.2《师说》共3课时第3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1、背诵2、字词二、分析第三段。1、指导朗读2、自译:师,不必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2、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做法;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4、诵读课文。三、积累相关文言知识。1、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是这样,不然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①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③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吾从而师之古:从,跟

3、随,而,顺承今:"从而"是连词  ⑥是故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⑦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许多人⑧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

4、法:吾从而师之【一词多义】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  E、不耻相师  F、或师焉,或不焉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一词多义】  A、择师而教之  B、君将哀而生之乎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古之学者  E、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F、句读之不知  G、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H、蚓无爪牙之利  I、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

6、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一词多义】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E、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归纳特殊句式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师不必贤于弟子。  

7、(5)学于余。  (6)而耻学于师。  (7)不拘于时。  (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1)则群聚而笑之。  (1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指出下列各句的词类活用现象: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而耻学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吾师道也。  (5)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6)则群聚而笑之。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学习名词、

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