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1)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1)

ID:48318793

大小:96.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01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资源描述:

《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2.2《师说》共3课时第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文体以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大体内容。2.掌握第一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3.鉴赏并掌握本文运用正反论证和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4.背诵课文。预习思考   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犹且愚人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句读   阿谀经传    郯   苌弘    蟠    贻     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

2、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

3、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4.关于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3/4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

4、”,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祟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

5、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合作讨论   ●疏通文意,注意文言知识。第一段内容概要: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解释: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释: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释:◆《师说》第一段中作者提

6、出了什么观点?是从哪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3/4课后作业背诵默写第一段自助餐●谈《师说》的对比论证特色《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先从局部来看,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就是因为这一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

7、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再从全文来审视,《师说》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作者托古言事,增加了立论

8、的力度。又从“长少”“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