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开题报告】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开题报告】

ID:449345

大小:3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8-03

上传者:U-944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开题报告】_第1页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开题报告】_第2页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开题报告】_第3页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开题报告】_第4页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应用心理学大学生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关于依恋Hazan和Shaver最早考查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中,他们认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系。Berman与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指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我国吴薇莉认为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与早期依恋不同的是,它不仅是建立于童年依恋经历的事实之上,更是建立在成人目前对早期依恋经历的评价之上。在依恋理论中,过去的依恋体验被假设为有关依恋的内部运行模式或心理状态,是相对稳定的。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划分出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lyattached)、回避型(avoidantattached)和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attached)。此依恋类型的划分是后来者研究成人依恋类型分类的基础。1991年Batholomew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恋的两维度—四类型模型。从维度上说,所有的依恋类型都分布在两个维度构成的四个象限中,一个是自我模型(modelofself/正性与负性),一个是他人模型(modelofother/正性与负性)。Batholomew的依恋两维度—四类型模型具体而言,自我模型可以有积极的(“我自己是值得爱的”)和消极的(“我自己是不值得爱的”);他人模型也有积极的(“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和消极的(“他人是不可靠的”)。两类自我模型和两类他人模型可以组合起来,构成了四个成人依恋的类型:安全型、迷恋型、淡漠型、恐惧型。安全型依恋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期望他人是有情感效用性和反应性的;迷恋型依恋觉得自己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但对他人有积极的评价;淡漠型依恋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他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恐惧型依恋的人则觉得自己是无价值的,而且他人也不值得信赖。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6 成人依恋的这些内部活动模型会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Bowlby意识到依恋在病理学上的重要性,指出儿时的经历和亲密关系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进而提出依恋提供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内在自动平衡”状态,作为一个行为系统,依恋行为在个体遭遇到应激事件时被激发出来,并会通过对依恋对象寻求亲近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亲密关系中,个体的生理功能与依恋行为表现是同步的,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报告出较少的应激症状,而回避型和焦虑型则很少有安全感,他们在情绪调节方面较差,报告出更多的身体症状和较高的应激水平。但目前关于成人依恋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具体症状,缺乏对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依恋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在亲密关系(如婚恋)中,依恋与压力应对、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压力事件的威胁性评估较低并且对于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具有比较乐观的预期,另外,他们对积极情绪记忆的提取速度要快于消极情绪记忆;回避型个体往往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远离困扰,很少采取求助他人的应对策略等;焦虑型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压力感受,并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压力,由此更加重了压力的困扰。另有研究表明,来自亲密关系以外的压力事件或信息也可能激活依恋系统,从而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国内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较少,探讨亲密关系以外的一般生活压力的依恋研究尤为少见。压力应对结果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个体情绪调节策略的不同而发挥出的作用不同。2、关于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调节研究领域,情绪调节策略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Masters认为,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为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个体进行的有计划、有意图的努力和做法。有些研究者从现象的角度对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类,而Gross和Thompson(2007)则根据情绪的循环性质将情绪调节策略分为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EmotionRegulation)和前提关注的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EmotionRegulation)6 两类。所谓前提关注的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系统输入进行的操作,是对情绪产生原因进行的加工和调整,包括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和认知改变。其中,最为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它是认知改变的一种,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认知重评试图以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事件,或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是指当情绪发生之后,个体改变对情绪的反应倾向的调节方式,主要体现在对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的控制上。表达抑制就是反应调整的一种,它是指个体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的行为。表达抑制调动了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启动自我控制过程以抑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其基本调节方式包括表情宣泄(增强型)和表情抑制(减弱型)。情绪调节的主要目标是修正情绪反应,而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两种不同的情绪调节具体策略对后继的情绪本身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表明,认知重评会降低情绪的心理体验、行为表达和生理反应。而表达抑制虽然会降低情绪行为表达,但会导致生理反应的增强。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表达抑制虽然会降低个体对情绪刺激的行为表达,同时也会导致生理反应的增强。但在表达抑制对情绪体验的影响上,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分歧。有研究发现,表达抑制只会显著降低积极情绪的心理体验,却不会降低消极情绪的心理体验。也有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表达抑制会导致消极情绪体验的减少。例如,习惯采用表达抑制的高防御和高压抑型被试由于无法意识和表达情绪,所以自我报告的消极情绪体验较少。然而,有关表达抑制对非情绪行为的影响研究在结果上又较为一致。例如,有研究要求让抑制组和控制组被试观看引起低情绪体验和非情绪表达行为的中性影片。结果表明,抑制降低了非情绪行为,但在心理体验与生理反应上,抑制组和控制组没有差异。目前,研究者在有关表达抑制是否会引起不良的心理社会性结果上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传统的观点认为,表达抑制的结果不具有社会适应性。例如,有研究检验了表达抑制对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后的适应性和社会功能等重要领域的影响。结果发现,表达压抑的两种成分(稳定和变异成分)都能预测个体获得较少的社会支持,与他人的亲密感不够以及较低的社会满意度,并与个体每周的体验报告、自我报告以及同伴报告相一致。这一结果表明,情绪调节是一种动力性加工过程,由稳定的人格因素和环境需求共同塑造。但也有研究表明,表达抑制应对能帮助个体有效应对极端负性事件。例如,有研究通过测量情绪体验和交感神经系统反应之间的差异认为,表现出抑制性应对行为的丧亲者和非丧亲者出现精神病理学症状的概率更小,经历更少的健康问题以及躯体主诉。相较于不采取表达抑制应对的个体而言,他们被好朋友评价为更具适应性。由此可以得出,出现上述分歧的原因在于表达抑制的社会适应性取决于情绪性刺激的强度,在刺激强度中等或较轻时,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社会非适应性结果,但如果刺激强度过于强烈,对其采取忽略、抑制等防御性方式则更可能有利于心理健康。3、自己的思考6 而此次论文的选题就在于考量不同依恋模式的大学生是如何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是否会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一选题并未在研究领域中出现,但是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人际关系,尤其是大学生独立生活之后的亲子关系变化、开始建立恋爱关系这些方面,具有不同依恋模式的人群在运用情绪调节策略时也会有不同的。究竟影响程度、相关关系如何,希望能在研究中得到一定的结果,并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指导性作用。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一)研究目标1、了解大学生亲密关系模式现状。2、了解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3、探讨不同依恋模式所采取的不同情绪调节策略,看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4、根据相关关系得出一定的结论。(二)主要内容1、国内外主要研究的整理与分析。搜索有关依恋模式的成人测定方法及相关研究、焦虑的研究、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等,找到其中的关联以及研究趋势;整理分析依恋模式、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维度。2、分析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构想出其相关效度,提出假设并验证。论文提纲:中文摘要英文摘要1.引言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2.2.研究工具2.2.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2.2.2.情绪调节习惯问卷(ERQ)2.3.数据统计与分析3.研究结果3.1.大学生依恋模式的研究3.1.1.大学生依恋模式的基本情况3.1.2.大学生依恋模式的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依恋对象差异检验6 3.2.大学生元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3.2.1.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基本情况3.2.2.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依恋对象差异检验3.3.大学生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3.3.1.大学生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分析3.3.2.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对依恋模式的回归分析4.分析讨论4.1.大学生负性思维的特点4.1.1.大学生依恋模式的基本情况4.1.2.大学生依恋模式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依恋对象上的差异分析4.2.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4.2.1.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基本情况4.2.2.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依恋对象上的差异分析4.3.大学生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4.3.1.大学生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分析4.3.2.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对依恋模式的回归分析4.4.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5.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网络、纸质)、数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把研究问题设计成若干具体问题,按一定规则排列,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由调查对象填写,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对象是几所重点及非重点大学,采用问卷有亲密关系量表、情绪调节策略两个量表。数据分析对目标人群施测。对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6 四、参考文献[1]鲁小华,霍莉钦,高文凤,丛中.(2006).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修订版的信效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716-718,729.[2]金艳,唐日新.(2007).亲密关系经验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初步应用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3):232,242-243.[3]李同归,加藤和生.(2006).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学报,38(3):399-406.[4]JoshM.Cisler&BunmiO.Olatunji&MatthewT.Feldner&JohnP.Forsyth.(2010).EmotionRegulationandtheAnxietyDisorders:AnIntegrativeReview.JPsychopatholBehavAssessen,32:68–82.[5]李同归,李嘉,秦和平,郭晓飞,王新暖,刘志平.(2008)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心理卫生,22(10)740-748.[6]雷文斌,陈兰萍.(2007).大学生情绪调控及ERQ的信效度.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2(6):80-83.[7]王力,张厚粲,柳恒超,李中权.(2007).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心理学探新,27(3):91-96.[8]李同归,李楠欣,李敏.(2006)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10(46):47-491[9]董光恒,朱艳新,杨丽珠,XIAMingzhu.(2008).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应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4):456-458.[10]刘启刚,李飞.(2007).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和焦虑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7),604-605.[11]刘启刚,刘永贤.(2007).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分析.医学与社会,20(8),48-49.[12]TracyA.Dennis.(2007).Interactionsbetween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andaffectivestyle:Implicationsfortraitanxietyversusdepressedmood.MotivEmot,31:200–207.[13]SaraF.Waters&ElitaA.Virmani&RossA.Thompson&SaraMeyer&H.AbigailRaikes&RachelJochem.(2009).EmotionRegulationandAttachment:Unpacking6 TwoConstructsandTheirAssociation.JPsychopatholBehavAssess,DOI10.1007/s10862-009-9163-z.[14]董会芹.(2007).情绪调节与个体依恋策略的形成机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52(1),133-136.[15]耿静怡,周婵,贾晴,蒋奖.(2008).大学生依恋模式与生活压力感、应对方式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2(5):348-352.五、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2010年-2011年1月15日,研读中外文献,完成外文翻译和文献综述;2011年1月15日-1月22日,完成开题报告,确定调研计划;2011年1月22日-2月26日,收集数据、完成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初稿;2011年2月27日-4月16日,修改论文;2011年4月23,日前完成并送交论文正稿。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研究预期目标:1、探讨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2、了解依恋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探讨情绪调节策略是否受依恋模式的影响。4、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合理改进建议。主要特点及创新点:以往的研究都把依恋模式与压力应对、负性情绪等相结合进行研究,并没有将其和情绪调节策略结合进行相关研究,而且单独将非安全型依恋这一问题最突出的依恋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是领域内所未曾出现过的,本次研究将对此进行探讨并与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表达抑制相结合,将视线集中于大学生群体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恋爱、人际交往等层面,将对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创新点所在。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