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地记载

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地记载

ID:44958774

大小:2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06

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地记载_第1页
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地记载_第2页
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地记载_第3页
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地记载_第4页
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地记载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地记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标准文案现存古代文献中有关艾灸的记载◆《神灸经纶》----吴亦鼎1.《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综此两点,可得出“温”、“行”两字:温是行的条件,行是温的目的,而行的目的便是宣通气血,气血宣通调和,营运周身,则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故凡凝涩不通之证皆可以灸法治之。2.用艾点火 “凡下艾时,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后放艾,不然则运动之间,其灸必落矣。”吴氏此擦蒜片之灸法,考诸文献,可能有3个功效,即著艾、加强火热穿透力、减轻疼痛。应用蒜片可以收到减轻疼痛之

2、目的。蒜乃辛香之物,穿透力极强,得热后,则穿透力更强,此互为用也。3.如鼓胀病,先灸中脱七壮,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次灸足三里、太白健脾化湿,气海补肾气以开水道,中封调畅气机水分消腹水。又如虚劳,可将病因概括为“酒色劳倦,七情饮食”八字,总观《神灸》,其明辨经络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运用经络理论分析疾病病机和症状。如遗尿,系督脉、肝经失常所致,“以二经循阴器,系廷孔,病则营卫不至,气血劳劣,莫能约束水道之窍,故遗失不禁也”((神灸·卷四·二阴症略》)。据《内经》王冰注:“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大全标准文案,反胃多由脾胃虚寒,失于健运,宿食不化而上逆,故以气海

3、温补肾阳,固先夭之本,脾俞、胃俞、足三里、上院、中院等温中祛寒,健脾和胃,配以隔俞、擅中、乳根、水分、夭枢等行气导滞而清宿食。又如小儿慢脾风,面赤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嚓口咬牙床,手足微搐,或身冷,或身温,或四肢冷,脉沉微。从脉、症辨别致病之因,知“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此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若逐风无风可逐,疗惊无惊可疗,··一泛用祛风化痰之剂,则促其危矣”(《神灸·卷四·小儿证略》),针对其本,用脾俞一穴,补益中土,使脾气复而诸症自除。伤寒头痛身热,可灸二间、合谷、神道、风池、期门、间使、足三里;伤寒遍身发热可灸百劳;

4、伤寒余热可灸曲池、间使、后溪。背心红肿痛,系真气失调,少有所亏,风气从风府而下,积而化热所致,可取“肩井、肺俞之穴,灸而散之”(《神灸·卷三·中身证略》)。痢疾,乃湿热蕴积,胶滞肠胃之中,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而致,可灸长强、命门、下脱、天枢、照海等穴,以“灸家取穴,乃引火化气一法,非若乱投热药”((神灸·卷三·中身证略》)。外科病“凡疮疡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结化坚,引毒外出,移深就浅,功效胜于药力”((神灸·卷四·外科证略》)。“一切疮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此从治之法也”(《神灸·卷四·外科证治》)。这里有

5、两个含义,一是不痛,麻木之阴证疮毒,灸治可使阴证转阳,毒邪随火而散;二是“疮毒大痛”大全标准文案之阳热实证,灸治不仅止痛,亦可使其毒邪随火而散,起死回生。显然,灸治热证是以热治热的一种从治法,属于《内经》反治法治疗原则,是“火郁发之”的具体运用。亦鼎在《外科证治》中曰:“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灸此则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屡试屡效。”痈疽多属阳热实证,治之不当可致人危亡,而灸疗可使“心火流通而毒散”,能起死回生,可见热证施灸的神效,难怪亦鼎以“神灸”冠以书名。内科的疟疾灸大椎、噫嘻、章门、环跳、承山、昆仑、飞扬、公孙、合谷;黄疸灸公孙、至阳、脾俞、胃俞;热

6、嗽灸肺俞、膻中、尺泽、太溪;痰火灸百会、膏肓;淋痛灸列缺、中封、膈俞、肾俞、气海等。在霍乱条内谓是病“汤药有所不及,惟灸法取效如神。灸中脘、天枢、气海、涌泉等。”赤白痢宜灸长强、命门。又如外科的对口疽灸神门;肺痈灸膻中、肺俞、支沟、大陵、肾俞、合谷、大渊;疔疮隔大蒜灸疮上,疔疮痈疽等热证均可灸疗。痔疾肿大热甚灸痛处,并谓:“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神效。”妇科的乳痈灸灵道、条口、足三里;乳肿灸少泽、临泣;妇人热入血室灸期门;淋带赤白灸肾俞、血海、带脉、中封、三阴交等。又谓“崔氏四花穴治赤白带如神”。并引王海藏之言谓:“带病太

7、阴主之,灸章门穴,麦粒大各三壮,神效。”大全标准文案儿科的急慢惊风灸百会、水沟、合谷、大敦、行间、尺泽等;泄泻灸胃俞、水分、天枢、神阙。再如眼、鼻、喉齿科的目痛红肿不明灸合谷、二间、肝俞、足三里;风烂眼灸肝俞、胆俞、绝骨、光明;鼻渊灸上星、曲差、风门、合谷;咽喉肿痛灸阳溪、少海、液门;齿痛疳蚀生疮灸承浆。以上反复肯定灸治热证的神效,并且明言,热证用灸不同于热证用热药,而在于灸有引火化气,引毒外散的神效。灸治虚热证如虚劳吐血灸上脘、肺俞、脾俞、肾俞、大陵、外关;盗汗灸肺俞、复溜、嘻;消渴灸承浆、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及手足小指穴(即指尖头),认为足发热乃肾

8、水亏耗或湿热下注为患,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