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ID:45188598

大小:582.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11-10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xx.10.08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百家争鸣时代的某思想家认为,“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就能够自然的得以保持。”他的伦理建立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自身)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该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提取体感关键信息“社会的自然秩序只需要每个人恪守其本来属于的位置”主张克己复礼,“关怀他人”提倡仁爱,可判断该思想家是孔子,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

2、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以下属于该思想家的主张的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答案】C【解析】【详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强调法礼的重要性,体现荀子的法礼结合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民为贵,社稷

3、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强调关心百姓,符合题干信息“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故选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出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3.“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题干观点认为:周文王行仁义得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世异则

4、事异”,世道不同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考点:百家争鸣点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经历着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经济基

5、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4.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改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道家的少私寡欲之类的无为而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而非法家的思想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而非墨家的思想观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而非儒家

6、的思想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5.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思想家是A.孔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这句话体现了墨子“

7、尚贤”的主张,选择D项符合题意。A项儒家思想;B项道家;C项法家。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6.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这表明其主要的治国思想是A.以德治国B.天人合一C.严刑峻法D.效法先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任德教而不任刑”说明董仲舒在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下实施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天人合一不是材料中体现的主要思想,故B错误;C和D均不是材料中体现的主要信息。考点:中

8、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儒家思想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