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

ID:45242955

大小:383.3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11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_第1页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_第2页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_第3页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_第4页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判断句》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汉语判断句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在判断句的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式:┅┅,┅┅也。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语末助词,不是判断词,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煞句,只是兼有帮助判断的作用,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2、有时除了句末用“也”,主语后面还用助词“者”提顿(有的说如郭锡良在主语后加上代词“者”复指),形成“……者,……也”这种形式。“者”、“也”都不必译出。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

2、游》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3、还有只在主语后面用“者”,句末还用“也”,形式为:┅┅者,┅┅。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虎者,戾虫。《战国策•秦册》4、“者”字,“也”字均不用,也可形成判断句,即“……,……。”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字。这个“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非长者。《史记•淮阴侯列传》二、值得注意的几种判断句:1、判断句的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也

3、有时可以承上文而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字,就是必不可少了。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子路》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承前省,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史记•鸿门宴》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做判断句的主语。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史记》中有好几个例证,王充《论衡》一书用得更多了一些,魏晋以后就更多了。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

4、伪》3、在先秦时代的汉语里究竟有没有判断词,这是目前还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先秦就有判断词,如“为”字;有人认为,“为”字在先秦只是一般动词,还不能算是判断词。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不是判断词,而是“做、当”的意思。当然,有时“为”字的作用很象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例如: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在极少数句子中,“为”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夫执舆者为谁?(那个驾着车的人是谁?)《论语•微子》余为伯鯈,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4、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

5、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乃”、“即”、“则”或语气词“维、惟”等。例如:是乃狼也。《左传•宣公四年》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尔惟旧人。《尚书•大诰》我马维骐。《诗•小雅•皇皇者华》“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便(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是”、“即是”。“维”和“惟”有时看上去很像判断词,但实际上是放在句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蚩尤维始

6、作乱《尚书•吕刑》这些副词和语气词还常常和否定副词“非”配合起来使用: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三、判断句活用的几种情况:1、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但有时这种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2、用判断句形式去表达比较复杂内容,这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必须灵活地理解。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带着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战国策•齐策》3、还有一种常见的灵活用法,就是在表示因果

7、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