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

ID:45438054

大小:3.84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1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案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近代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②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改革与创新的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归纳总结]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②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

3、迎;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3.居室建筑的变化(1)传统民居: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四合院。(2)近代民居的演变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重点精讲]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教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

4、击,个性比较自由。[深化探究]材料一 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照片思考(1)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2)衣着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那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和主要特点有哪些?答案 (1)各具特色,既有非常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有非常现代的西装革履,更有中西合璧的旗袍。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2)趋势:日益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主要特点: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土洋并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材料二 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服饰变化图一 身穿列宁装的女子 图二 身穿流行服装的女子  思考(1)流行的服饰也是社会发展、

5、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结合材料中的两幅图片阐述这一说法。(2)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服饰变化的什么特点?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1)图一反映了中苏关系的友好(或学习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图二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足、审美观念的改变。(2)服饰变化由简单朴素到五彩缤纷彰显个性。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二、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丧礼俗的变迁(1)婚姻礼俗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

6、一种时尚。(2)殡葬风俗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2.其他方面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归纳总结]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2)演变趋势:由传统保守走向现代开放,平民化、文明化、个性化明显。(3)变化特征:既有新旧观念的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4)地区分布: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内地明显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名师指津

7、]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旧社会在社会生活方面存在着继承和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化色彩。[重点精讲]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还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思想不断得到解放,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4)国外文化和思想的涌入。(5)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化探究]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