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

ID:45568009

大小:265.5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14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1页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2页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3页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4页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畜牧渔业论文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研究钟鸿干,李培,孙杨(三亚市海洋与渔业监测中心,海南三亚572000)摘要:从三亚市大东海分离岀1株有较强溶藻活性的细菌,命名为L-D1Z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L-D1的菌悬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试验发现,L-D1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共同作用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的;L-D1的溶藻效果在温度为25°C时优于其他温度,盐度为20%o时优于其他盐度,全黑暗条件下的溶藻效果优于其他光照条件下的。关键词:溶藻细中肋

2、骨条藻;溶藻;赤潮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不断加剧,海洋开发活动的日益增加,世界航运的不断发达,以及沿海工业、农业、海洋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赤潮发生的频率增高、范围扩大,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灾害[1]。弓

3、发赤潮的生物有很多种,其中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四千多种海洋浮游微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种产生毒素[2]。溶藻细菌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而且具有经济、安全、特异、特效、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等特点[引。本硏究通过对固体平板溶藻方法的改良,从三亚大东海分离出

4、一株对中肋骨条藻具有溶藻效果的细菌,命名为L-D1Z同时针对L・D1溶藻的特性,溶藻的方式以及环境因子对其溶藻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1丄藻种来源及培养硏究所用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本实验室分离保存。藻种经活化后,在25°C,光照强度为3000lx及光暗比为12h:12h条件下培养。液体培养基配方[4]如下:NaNO375mg,NaH2PO4H2O5mg,Na2SiO3-9H2O20mgzNa2EDTA4.36mg,FeCI3-6H2O3.16mg,CuSO牛5H2O0.01mg,ZnSO4

5、-7H2O0.023mg,CoCI2-6H2O0.012mg,MnCI2-4H2O0.18mgzNa2MoO4-2H2O0.07mg,维生素Bl0.1mg,维生素B120.5mg,生物素0.5mg,陈海水1Lo固体培养配方如下:1000mL上述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0~15g琼脂。1.2细菌培养基细菌固体培养基:蛋白月东10g,肉浸粉3g,NaCI5g,琼月旨15g,1000mL蒸懈水。细菌液体培养基:蛋白月东10g,牛肉粉3g,NaCI5g,1000mL蒸憾水。1.3样品采集2012年于海南省三亚市大东海采集海水用于溶藻

6、细菌的分离。所采集样品在低温下保存并在4h内送回实验室进行分离。2方法2丄溶藻细菌的分离将采集的海水水样用无菌陈海水进行梯度稀释后”采用涂布法获得细菌单菌落。然后进行溶藻细菌的筛选,把冷却至45弋以下含有中肋骨条藻的固体培养基快速摇匀倒平板,待培养基凝固后,用无菌打孔器将从海水中分离得到的细菌单菌落打下,并倒置在中肋骨条藻平板上,在26弋,光照强度为3000仪下培养,以无菌的营养琼脂块作为对照,每天观察细菌单菌落周围是否出现抑藻圈。将产生抑藻圈的琼脂块取下,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该菌的纯化”并观察记录菌落形态特征。将纯化的

7、株接种于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培养48h后置4疋冰箱保存备用。2.2溶藻细菌的鉴走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氧化酶,接触酶,葡萄糖、甘露醇发酵,硝酸盐还原,MR-VP,7.5%NaCI培养液等生理生化鉴定,其方法参照文献⑸。2.3溶藻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溶藻效果在液体培养基中将L-D1培养48h后,加入到藻液中,进行液体溶藻试验。按照1:9的比例将菌液加入到中肋骨条藻藻液中,连续7d观察藻液变化情况。2.4溶藻细菌溶藻方式的探讨按照1:9的比例在中肋骨条藻藻液中加入以下细菌培养物:细菌原液、高温高压处理后的菌液、高速离

8、心沉降后的菌液、0.22pm膜过滤后的菌液,同时设对照组。7d后,分别测试它们对中肋骨条藻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2.5环境因子对其溶藻效果的影响光照是藻类生长繁殖的重要生态因子,本硏究选择了全黑暗、光循环、全光照三个光照条件,以探讨光照对L-D1溶藻效果的影响。每天走时取样z以叶绿素a含量变化为检测指标。温度是影响生物体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本实验设置15°C、20°C、25°C、30°C、35°C,5个温度梯度进行溶藻实验,以硏究温度对溶藻细菌L-D1的影响。盐度是水生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本硏究分别以盐度为15%。、20

9、%。、25%。、30%。、35%。,5种不同盐度的培养液进行细菌溶藻实验。3结果与分析3.1溶藻细菌的筛选在中肋骨条藻平板中(如图1),带有细菌菌落的琼脂块(b)周围出现了直径约为20mm的抑藻圈,而对照琼脂块(a)周围的藻生长正常。3.2溶藻细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菌株L-D1为革兰氏阳性菌,菌落呈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在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