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角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ID:45615171

大小:51.0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5

角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角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角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角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角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角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一、教学目标1.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2.掌握有关补角和余角的性质.3.应用以上知识点解决有关计算和简单推理问题.4.通过例3的讲解,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解儿何问题的思路.5.通过有关余角、补角性质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6.通过互余、互补角性质的推导,说明事物之间具有普遍的联系性.7.通过互余、互补的演示,使学全体会几何图形的动态美,通过性质的推导,使学生初步领略儿何逻辑推理的严密美.二、重点・难点(一)重点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角的概念及有关余角、补角的性质.(二)难点有关余角和有关补

2、角性质的推导.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度量,认识了平角和直角,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平角和一个直角,并标明其度数.学生画图形的同时,投影显示以下图形,见图1及图2:180°D90°CA0图1B0图2教师演示:在以上两个图形的基础上,利用电脑(或投影),分别过两个角的顶点作活动射线OM、ON,任意改变射线位置,让学生观察,如下图1及图2:DA0B0C图1图2学生活动:过自己所画两个角的顶点,任意作射线OM、ON,同时观察老师演示.提出问题:射线OM、ON把平角AOB

3、,直角COD分别分成了儿个角?它们的度数关系如何?(学生容易答出:分成两个角,Zl+Z2=180,Z3+Z4=90)教师演示:把射线OM、ON固定一个位置不动,然后把两个图形屮的角保持大小不变,拉开,如图1及图2(或拉开更远些,多变换儿种位置).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过程中的图形变换,同桌可相互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法说明】Z1与Z2,上3与上4位置变换,前提是其大小不变.改变位置关系目的是:避免提出互补、互余角的概念后,学生误认为只有有公共顶点且和为18Q,90°的两个角才是互补、互余的角.根据学

4、生回答,教师肯定结论:不论上1、Z2、上3、Z4的位置关系如何变化,只要大小不变,与Z2的和永远是平角,Z3与上4的和永远是直角.像这样具有特殊关系的角,我们分别叫它们互为补角和互为余角.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一节中又一新知识.(板书课题)[板书]角的度量【教法说明】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学生手脑并动,通过不断演示,学生观察,教师逐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并没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探究新知1.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提11!问题:你能根据前面老师的演示和说明,叙述一下具有什么关系的两个角叫互

5、为余角和互为补角吗?学生活动:同桌相互讨论,互相纠正和补充,找学生口述.【教法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画图,观察老师的演示,对互余、互补角概念的理解,可以说已经水到渠成.教师不必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以训练其归纳总结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后给出答案:[板书]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个角的余角.直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2.提出问题,理解定义.(投影显示)(1)以上定

6、义屮的“互为”是什么意思?(2)若Z1+Z2+Z3=18O,那么Zl、Z2、Z3互为补角吗?(3)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是否一定有公共顶点?学生讨论以上三个问题.【教法说明】对定义的理解,提出的三个问题很关键,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比教师单纯强调“注意”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对以上三个问题给予肯定或否定.反馈练习:投影显示1.若Z1与Z2互补,则Zl+Z2=匸,若Z1与Z2互余,Zl+Z2=二2.30°角的余角为°,补角为°,70。39'的余角为°・补

7、角为3.如图1:0是直线A3上一点,OC是ZAOB的平分线,C①ZAOD的补角是②ZAOD的余角是③乙DOB的补角是2sA0B图1【教法说明】第1、2两题可由学生抢答,这两题是为以下例3做铺垫的.第1题实质上也是把定义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语言,强调反之也成立.通过第3题要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有关互余、互补角的性质师:通过以上练习,我们对互余、互补角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提出一个新问题,看你们能否解决.投影111示:例4Z1与Z2互补,Z3与上4互补,紆:覚4相等吗?为什么?亠么'【教法说明】学

8、生思考并讨论,同桌互相叙述“为什么”讲相互纠正.有时学生间的交流比师生对话效果会更好.找学生试述“为什么”,估计逻辑性不会太强,教师可加以点拨:解决儿何问题往往要从已知入手,联想出结论:如由上1与上2互补你想到什么结论?(Z1+Z2=18(T)Z3与Z4互补呢?(Z3+Z4=18(J)・因为要比较的是Z2与Z4的大小,以上两式可表示为:Z2=18O-Zl,Z4=180'-Z3・已知中Zl=Z3,则Z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