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

《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

ID:45711320

大小:866.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16

《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_第1页
《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_第2页
《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_第3页
《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_第4页
《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家的文学观》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道家的文学观“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依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所谓有声指具体的声音,它只是声音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故非“大音”。“无声”则是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的局限。综述为了获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人必须要是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使之物我同化,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庄子的艺术创作论之“物化”说物化就是“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据据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并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一、文学艺术创作应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庄子物化的本质就是忘我,这是在极度自适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感觉。在文学艺术创作中,这是一种必备的心理素质。二、文学艺术创作应在忘我的状态下“移情”,以实现主客体的交流。庄子的情思移诸蝴蝶身上,于是产生主客体的浑化

3、,“不知周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是移情导致了情思的扑朔迷离。作家艺术家就是在这扑朔迷离中进入了文学艺术创造的美妙境界。三、文学艺术创作应保持“心斋”的体验状态。“心斋”是内心的虚静,它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酝酿和准备,是物化实现的必经之途。“物化”之要害是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还是物,亦不知是物还是我。物我不分,方能创造出化工造物般的艺术珍品。这是庄子艺术创作论的要害之所在。庄子的艺术创作论之“虚静”说“虚静”是庄子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能否创造和天然艺术之关键。“虚静”从

4、认识论的角度看,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它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另一方面,它有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入把握真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的发展规律。“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庄子提出“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要废止人的感觉和直觉器官的作用,使自己无知无欲,绝思绝虑,进入空明寂静的心灵状态。又,《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

5、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这就是要是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可见“虚静”是排斥人的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大明”的境界此是对老子所讲的“涤除玄览”的继承。在《在宥》篇中庄子认为必须抛弃一切具体的、局部的、主观的“视”、“听”、“知”等,才能正正的达到“大明”境界,也即是人的认识之最高境界。这与后来荀子讲“虚静”时提出要达到“大清明”的境界是一致的。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排除一切主观和客观杂念对自己的干扰,才能智照日月,洞鉴万物,深入领会创造对象的外在形

6、态特点和内在规律,集中精力进行复杂的创造活动,使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融合为一,是主体和客体进入到“物化”的状态,这是就能够创造出与自然同化的技艺产品来,这个道理和艺术的创造是完全一致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梓庆削木为鐻之所以能使见者“惊犹鬼神”,是因为梓庆能“斋以静心”,培养自己具有“虚静”之精神状态。他“不敢怀庆赏爵禄”,抛弃了一切个人名利私念之干扰;他

7、“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连自己本身的存在也忘记了,自然也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这时,从梓庆来说,已经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他进入山林,好像自己就是所要创造的对象,完全进入“物化”的境界,这就是“以天合天”,主体“自然”(天)和客体“自然”(天)合为一,不知是庄周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庄周,更不知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这样的创作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庄子把“虚静”看做人认识的最高阶段,达到这个阶段之后,人对宇宙一切事物及其内在规律即能了如指掌,一清二楚,而不会受任何具体认识的片面性

8、和局限性之影响。这种“虚静”论的致命弱点是他把“大明”境界的获得与人的具体认识与实践对立起来了。“虚静”的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上的重要特点,及重在内心的体察领悟,而不重在思辨的理论探讨。“虚静”是文学构思的准备阶段。庄子艺术创造论之“得意忘言”《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