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和运用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和运用

ID:45751336

大小:67.81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9-11-17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和运用_第1页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和运用_第2页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和运用_第3页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和运用_第4页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和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4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和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脑病科文献记载的中医诊疗方法挖掘、整理与运用一、针刺头皮针概述头皮针即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或根据头颅解剖部位,以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本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理论基础上总结岀来的。70年代始见报道,经过20余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目前对头针刺激区的定位、适应范围、刺激方法等更为完臻。在针灸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手足少阳经

2、分布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尤其是足厥阴肝经在“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颖,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除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在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气出于脑”的阐述。这些都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针灸治疗非常重视头针的重要作用。定位及主治由于临床上定穴的方法有所差异,本疗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应用也有所不同。现介绍如下,(一)以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

3、为主,为了便于刺激区的定位,先设二条定位线:前后正中线:从眉心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止中连线;眉枕线: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部侧面水平连线。刺激区的定位与主治(见下表)表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単大脑刺激区名称定位皮层主治相应位置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下点在眉枕线与鬓角发际交点,上下点之间的连线,此区下2/5又称言语二区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痫麻木,感觉界常及头顶疼痛,头晕;中2/5治疗对侧

4、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颛颌关节炎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血管舒缩区自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皮层性浮肿,高血压足运感区前后止中线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与前后正中线平行的3厘米长的直线顶叶下肢瘫痪,麻木,疼痛,急性腰扭伤,夜尿,子宫脱垂晕听区耳尖直上1・5厘米,向前后各移2厘米长的水平线颛叶神经性耳聋,头晕,内耳性眩晕言语二区顶骨结节后下2厘米,向下作平行丁止中线长3厘米的直线顶叶命名性失语言语三区晕听区中点向后平移4厘米长的直线颍叶感

5、觉性失语运用区以顶骨结节为起点,向下,前后分别40°角,长3厘米直线顶叶失用症视区与枕外粗隆平齐,旁开1厘米,向上作平行于正中线长4厘米的直线枕叶皮层性盲症平衡区与枕外粗隆平齐,旁开4厘米,向下作平行于正中线长4厘米的直线颖上回小脑性平衡失调胃区以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作平行于止中线长2厘米的直线额叶胃痛,呕吐,上腹部不适生殖区以额角处为起点,向上作平行于止中线长2厘米的直线颍叶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带下,子宫脱垂配足运感区胸腔区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作2厘米长平行于正中线的直线额叶胸痛,胸闷,心悸,哮喘,呃逆(二)、以头颅解剖部位定位为主此头皮针标准线的定位

6、与主治如下:1.额区(1)额中线:定位在额部止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1寸。屈督脉。主治癫痫等。(2)额旁1线:定位在额中线外两旁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等。(3)额旁2线:定位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头临泣穴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主治急慢性胃炎、肝胆疾病等。(1)额旁3线:定位在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目外眦角,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头维穴向下针1寸。屈足阳明胃经。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2•顶区(1)顶中线:定位头顶止中线上,自百会穴

7、向前1.5寸。属督脉。主治腰腿足病证及皮层性多尿、脱肛、高血压等。(2)顶颛前斜线:定位在头顶部侧面。从前顶止于悬厘穴,全线分5等分。上1/5治下肢瘫痪;中2/5治上肢瘫痪;下2/5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硕化等。(3)顶颛后斜线:定位自督脉的百会穴到胆经的曲鬓穴。全线分5等分。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面部感觉异常。(4)顶旁1线:定位在顶中线外侧,两线相距1寸。自通天穴起往后针2寸。屈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腰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