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习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习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

ID:45833024

大小:857.8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18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习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_第1页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习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_第2页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习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_第3页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习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_第4页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习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练习六 第1讲 种群和群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习六第1讲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A)。2.种群的数量变动(B)。3.群落的结构特征(A)。4.群落的演替(B)。[构建网络]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一般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

2、的重要依据。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2的应用(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3、[错混诊断]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xx·江苏,5A)( √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xx·江苏,5B)( √ )3.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xx·浙江,4C)( × )4.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xx·浙江,4D)( × )5.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xx·浙江,4B)( √ )6.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xx·

4、福建,3A)( √ )7.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xx·海南,21D)( √ )题组一 以图示为载体考查种群的特征1.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A解析 2

5、~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2~4年间1<λ<2,4~8年间0<λ<1,8年以后λ=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C、D正确。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A.B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A点多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

6、的斗争最激烈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答案 ACD解析 生物量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有机物质量,A点时个体较少,故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错误;种群密度最大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错误;由图可知,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不呈正相关,D错误。 三环节解决笠螺种群增长曲线问题题组二 以坐标曲线为核心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3.(xx·福建,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

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答案 B解析 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强度更高。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

8、均值。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4.(xx·浙江,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 B解析 A项,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