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 非选择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 非选择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

ID:45872416

大小:55.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8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 非选择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 非选择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 非选择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 非选择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 非选择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 非选择题(10)(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10)李仕才1、(2017·商丘二模,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

2、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

3、开迁徙自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2)特点: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

4、场主导,自由迁移。影响:60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

5、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解析:本题以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逐点概括即可。第(2)问,改革的意

6、义则要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出发,从这一改革对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作用、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

7、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8、,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清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