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浅谈王昌龄边塞诗

[精品]浅谈王昌龄边塞诗

ID:46025668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0

[精品]浅谈王昌龄边塞诗_第1页
[精品]浅谈王昌龄边塞诗_第2页
[精品]浅谈王昌龄边塞诗_第3页
资源描述:

《[精品]浅谈王昌龄边塞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王昌龄边塞诗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学都带有某一时代特定的烙印。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屮形成了富冇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口由门在的“盛唐气象”。盛唐时代,文人追求功名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科举取士与边陲建功是取得功名的两条道路,一部分文人以科举、明经寻求价值理想;而另一部分文人选择了出塞,选择了从军入边,渴望立业边疆,功就名成。于是,在边塞诗中充满了对于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和昂扬的爱国情怀。这种激越昂扬、达观进取的时代精神,是一种为国、为君、为社稷的强烈的外敛意识和追求。这种追求和意识激发了文人出世的热情。综观盛唐诗歌流派,唯边塞诗派最

2、能表现盛唐之音。无论是“金伐鼓下榆关,旌潇逶迤碣石间”,还是“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都贯注着雄健奔放的气势,激昂慷慨的精神。边塞诗派虽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但作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代表诗人,他的边塞诗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时代特色,体现了盛唐气象。唐朝的大文学家殷墻对王昌龄的评价甚高,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说王昌龄的诗是“屮兴高作”①。王昌龄边塞诗的数量并不算太多,但几乎篇篇俱佳,最有代表性的为《从军行》、《出塞》两组组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屮多充斥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愿为国家安边宁民、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以及盛唐时代广大知

3、识分了的积极进取精神。“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寒”(王昌龄《从军行》),“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王昌龄《少年行》),“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枚取楼兰”(王昌龄《从军行》)等等,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土昌龄意欲投身报国的抱负和胸襟。这种高扬英雄主义气魄与满腔爱国主义的热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一种盛世进取精神始终引人奋发向上。“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洸河北,已报生擒叶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其五)构筑了边塞独有的自然景物和气象,在描摹边塞的艰苦和残酷的同吋,以吋代的责任抒发着达观、自信和悲壮的感怀。《出塞》其二:“媲马新跨口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

4、未干。”虽然用的是彖征性笔法,但其高度的自信和豪情,敌人不灭战斗不止的精神却是完全一样的。这充满热情、口信的诗篇无疑是唐代国力强盛与疆土意识强化的产物。即使抒写“边愁”,也是意境雄浑开扩,情调激越的,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黃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激扬慷慨的感情挥洒淋漓。对迥别于中原的边塞异域风光的形象描写,在唐代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塊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讣人从中领略到迥异于内地的景象色彩。在盛唐边塞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大都美丽壮阔、生机勃勃

5、,形成一幅幅苍茫雄奇的边地山水幽卷。如岑参笔下的“平沙莽莽绝人烟”(《债中作》)、“黄沙磧里客行迷,四望石大直卜低”(《过债》)、“占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题金城临河骚楼》)、“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大”(《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等等,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西域塊丽奇美的风景图画。这些诗歌所展现的开阔雄浑、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博大辽阔、声势恢弘的意境见长。对边塞神奇特异的异域风光的描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大亮点。如“万里云沙涨,平原冰嵌涩”(《从军行》其二》“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变行路难》)“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

6、》其二》)等诗句,就属此类。在王昌龄对边塞景物的描写中,常常冇意选择那些具冇相当的典型性景致。“诗人多选取最能体现思想、表达感情、传递心意的景色、事物,进行细致周到的描绘,并层层深入,反复渲染,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表现”②。王昌龄选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注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促使景与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统一。客观世界五彩缤纷的景物,只有与诗人浓烈的主观情感相浸染、相融合、相统一,才能构成美的艺术境界。《塞下曲四首》之二,在寒水、冷风、平沙、黯日、白骨等意象组成的边塞生活图画屮,就包容着诗人的复杂情绪和深沉感慨,既有对历史的咏叹,也有对现实的批评,更有对征人的眷念和同情。王昌龄善于摄

7、取富冇边塞生活特色的场景,具体刻画出征将士的内心痛苦,传达人们共有的厌战情绪,如《从军行》Z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可谓将征战之苦写到极点。驻守边塞的将士们,为了御敌保境,虽已身经“百战”,连金盔铁甲都被漫天的黄沙所穿透,可还是没能归回口己的家园。这样的意境,充分发挥了“意”的渲染作用,做到了情以景生,景以情合,是耐人寻味的③。王昌龄的边塞诗暗含着诗人对边塞现实的冷静思考,通过抨击边塞庸将昏馈腐朽与御敌守边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